> 鄉村振興

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1月22日,在寶雞市金臺區臥龍寺街道光明社區的一處高標準農田,寬幅溝播的麥苗長勢喜人,就像給田野蓋上了一層綠色的棉被。放眼望去,土地平整、田間道路暢通。這裡,田間配備有0.8萬立方米的蓄水池,每隔40米有一個地埋式出水口;田間道路上架設有光伏板;道路兩旁豎立著二十四節氣展示牌,介紹每個節氣相對應的農事活動。微風吹過,農田旁的景臺上,風鈴隨風而動,發出陣陣悅耳的響聲,不時有遊客在路旁打卡拍照。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美好前景已然在望。

“這塊1700畝的土地是金臺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2023年實現糧食生産大豐收,夏糧平均畝産507公斤,秋糧平均畝産650公斤。就在兩年前,這裡每年只能種一茬小麥,平均畝産只有430公斤。”提到這塊農田的巨大變化,光明社區黨委書記張海濤讚不絕口。“高標準農田建設把‘望天收’地塊變為了‘高産田’,讓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張海濤告訴記者,以前這裡是700余戶村民的地,地塊細碎、灌溉設施不完善、渠係分散紊亂,利用率低,一年只能種一茬小麥。2022年,金臺區將這裡劃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由村集體統一耕種管理,由金臺區農業農村局聘請第三方專業公司進行設計、施工、驗收全過程管理。

經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系統、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五類工程建設,項目區耕地品質、水資源利用率和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新架設的光伏板更是為村集體帶來每年15萬元左右的收入。

從2019年起,金臺區按照省、市農業部門安排部署,啟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截至2023年底,該區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38萬畝,在建3.5萬畝。

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的不僅是耕地品質,更是管理方式。“動動手指,管理人員就可以在手機小程式上準確地控制批量澆灌,田間管理將變得更輕鬆。”正在地頭檢修設備的楊淩天海智慧水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偉打開手機,向記者演示如何用手機操控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雲平臺。據他介紹,該系統通過安裝在田間的感測器對田塊的氣象、土壤墑情、養分及用水量等數據進行採集,並傳回雲平臺,管理人員通過手機小程式就能一鍵管理,實現輕鬆種地。

如今,智慧化管理已經成為金臺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標配”。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金臺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148”智慧工程,著力打造農業大數據儲存分析、物聯網智慧管理等“四大平臺”和植物病蟲害測報系統、水肥一體化、智慧灌溉等“八大系統”,並配合先進的種植技術,有效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高産只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本功”,金臺區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還融入了農事體驗、觀光休閒等農旅融合元素,著力將高標準農田打造為城郊農業網紅打卡、農事體驗教育、食品加工企業原材料種植等十大基地,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

在位於寶雞市蟠龍高新區龍源工業園的陜西雜八得食品有限公司,捍麵皮生産線正在快速運轉,一袋袋麵粉經過多道工序後變為捍麵皮,即將被發往全國各地。

“我們主要生産經營寶雞捍麵皮、辣椒油、老面饅頭等産品。其中,捍麵皮單班日産30萬套,年可消化小麥麵粉3萬餘噸。2022年起,企業投資參與金臺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累計建成6萬餘畝優質小麥及糧油種植基地,並參與種植全過程監督,對生産的小麥進行訂單式收購,使原料品質更加可控。”陜西雜八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煊説,“下一步,企業將繼續積極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建設農業觀光和農事體驗等項目,走三産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建好更要管好。金臺區堅持建管並重,注重建後管護,建立區、鎮、村三級網格化管護機制,逐級簽訂管護協議,嚴格落實管護責任,確保高標準農田建成一片、管好一片、用好一片。

“今年,金臺區在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高品質發展的同時,將積極探索糧食規模化經營,在糧食産能提升上下功夫,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描繪農業高品質發展新畫卷。”金臺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謙風學説。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