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低碳”,打造陜西跨越新“藍海”

百米礦井下,世界首創10米超大採高智慧綜採工作面及配套設備張開雙臂“挖烏金”;

高樓大廈間,世界首個實用化和規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零碳供能為群眾送“氫暖”;

廣袤沙地邊,我國在建規模最大的電池電解液溶劑項目現場機械轟鳴、塔吊林立;

……

作為能源大省,綠色一直是陜西高品質發展的底色。為了追“光”逐“綠”謀未來,陜西加快構建支撐有力的生態保障體系,在延鏈、補鏈、強鏈上下功夫,系統推進減碳降碳,加快産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和傳統能源轉型、新能源佈局,以科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能源行業正快速由“黑”轉“綠”。目前,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基高端化工等現代煤化工産業鏈已基本形成,為加快陜西産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聚集起源源不斷的動力。

追綠:培育轉型新動能

“可怕的寂寥,可怕的荒旱。沒有樹,沒有水,沒有人煙,一聲咳嗽都傳出好遠。”這是20世紀30年代末,作家老舍到榆林時的所見所聞。

幾十年來,榆林幾代人與風沙和黃土頑強抗爭。北治沙、南治土,全市林草覆蓋率增至36%,860萬畝流沙得到治理。陜西成為全國首個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

飛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陜西在“追綠”的路上步履不停,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2.9%上升到36.3%,生態品質持續好轉——華北豹在子午嶺頻頻現身,野生大熊貓在秦嶺出沒,朱鹮在陜北高寒區“安家”。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追綠、守綠的同時,陜西也從生態裏不斷“挖金”——渭北陜北蘋果産業帶的蘋果産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秦嶺南北獼猴桃産業帶的獼猴桃産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陜南食用菌、陜北小雜糧等50余個優勢特色産業碩果纍纍。

逐綠前行,向新出發。綠色,不僅僅是生態優勢,更是陜西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動力源泉。

榆林煤、油、氣、風、光、氫等能源資源富集,開發潛力巨大,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板塊。資源富集與生態環境脆弱並存,榆林如何解決開發和保護的矛盾?

探索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新路徑,就是榆林在轉型升級路上給出的“答案”。

高塔林立、管道縱橫。1月25日,在位於靖邊縣的延長石油集團“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低碳綠色迴圈整合創新”項目聚烯烴中心包裝車間,一袋袋晶瑩剔透的聚乙烯、聚丙烯樹脂顆粒被源源不斷送出車間。

“我們將煤、石油、天然氣3種原料進行工藝整合創新,彌補了煤制甲醇‘碳多氫少’和天然氣制甲醇‘氫多碳少’的不足,從而達到節能、減排、降耗的目的。”該企業生産計劃部副經理譚光甫告訴記者,這些“工業大米”將被送到下游公司,製成醫療器械、航空航太高端裝備等産品。

作為全球首套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該項目建成投運國內首套工業廢水處理系統,實現廢水“近零排放”,廢水回用率達97%以上,解決了能化企業高濃鹽水處理的瓶頸問題。

如今,榆林正處在轉型發展、登高望遠的重大窗口期,亟待走好“綠色”發展之路。

“我們通過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打造‘西部氫谷’、推進煤炭有序減量替代、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等多項有力舉措,全面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榆林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崔淵説。

用綠:擦亮低碳新底色

臘月裏的陜北,氣溫驟降至零下20攝氏度,天寒地凍,呵氣成霜。

1月25日,在榆林城投佰盛二氧化碳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現場,一輛輛重卡將液體二氧化碳産品運往長慶油田進行地質封存。該項目是榆林市“三廢”綜合利用環保項目和碳中和産業延鏈項目。

當前,榆林已構建起以煤、氣、油、鹽開發為基礎,電力和化工為主導的産業體系。然而,工業生産碳排量的上升,對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提出了更高要求,怎麼破題?

“我們回收上游煤化工企業的高濃度二氧化碳,經壓縮、冷凝液化生産為液體二氧化碳産品後,將其封存在油田地下2000米左右的地方‘變廢為寶’。”該項目負責人李夏園告訴記者,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是當前全球公認的最有效的減碳負碳技術手段。

此外,這些“升級”後的二氧化碳還能應用於啤酒、碳酸飲料、農田種植化肥的生産中。

為了將“烏金”變成“綠金”,榆林市啟動減碳降耗3年行動;強化用能預審和能耗預算管理;實時監測715家重點用能企業能耗水準……通過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3大舉措,積極探索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的新路徑,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1月23日,寒風凜凜。記者走進西鹹新區灃西新城同德佳苑小區。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暖氣供應,這裡“取熱”不取水、供暖不冒煙,也沒有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這離不開中深層地熱能無干擾清潔供熱技術的應用。

以2000萬平方米建築為例,相比燃煤鍋爐供熱,採用這種新型供熱技術一個採暖季可代替標準煤約3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6萬噸,相當於種植712萬棵樹的全年生態補償量。

多年迭代,中深層地熱能無干擾清潔供熱技術實現了“取熱不取水”,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該技術已應用在甘肅、河南、山西等傳統供熱區域以及長江流域沿線‘冬冷夏熱’地區,市場反響良好。”陜西西鹹新區創拓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禹新鵬介紹,目前,該技術在西鹹新區推廣面積超2200萬平方米,向省外推廣面積為500萬平方米。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環節。

作為全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西鹹新區在能源結構、産業結構、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綜合發力,探索綠色發展的新路徑,持續打造“無煤城市”“無廢城市”和“海綿城市”。截至目前,西鹹新區累計推廣海綿城市超2300萬平方米、綠色建築超5000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築近2000萬平方米、綜合管廊144.8公里,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95.8%。

創綠:塑造發展新優勢

2023年12月27日,西北最大的建築光伏一體化光伏發電項目——隆基綠能産業園34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在西鹹新區涇河新城正式並網發電。

該項目總投資約1.45億元,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3.56萬兆瓦,節約標準煤約1.2萬噸,節能減排效益顯著。在鏈主企業的帶動下,光伏産業形成上下游聚集發展態勢。以陜煤研究院、拉普拉斯為代表的一批重點企業紛紛落戶涇河雙碳光伏産業園,其中,龍頭企業5家、高新技術企業4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88家。

因創新而生的西鹹新區立足比較優勢鍛長板、強優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讓經濟在“長個子”的同時,“體形”更好、“體魄”更強。

過去10年,西鹹新區戰略性新興産業年均增速15%,高技術産業産值增長1.6倍,規上工業總産值增長3.5倍。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我們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在此背景下,塑造新的産業競爭優勢,意味著要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形成綠色低碳的産業發展格局和生産生活方式,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西鹹新區發展改革和商務局副局長史倩説。

近年來,西鹹新區佈局建設“3+7+N”主導産業,打造光伏、氫能、智慧網聯汽車主導産業鏈,著力構建“特色園區承載+重點産業集聚”的發展格局,現代産業體系加速形成。

“目前,西鹹新區正處於産業優化升級、經濟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獲批碳達峰試點,對我們來説是機遇也是挑戰。目前,相關配套政策正在加緊制定中。”史倩説。

隨著煤化工産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陜西加快産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建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依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推動低碳零碳技術産業化示範;加強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數據品質管理,全省63家發電企業順利完成首次履約;建立完善排污權交易機制,累計實現交易4736筆,成交額近19億元……

乘著新時代浩蕩的東風,三秦大地上,能源化工産業持續延鏈、補鏈、強鏈。如今的陜西正加快産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沿著高品質發展的大道闊步前進!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低碳”,打造陜西跨越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