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放大文化IP溢出,講好“吾家故事”

電影畫面閃出“全劇終”,卻總有人不捨離場。“彩蛋”的驚喜不只是期待續集,某種程度上豐沛了個人的觀影體驗和想像空間。放諸一座城市,如何借由“繁花”余溫推動都市全域文旅融合,代表委員們有話要説。

前有淄博燒烤、後有哈爾濱冰雪遊先後出圈,代表委員們由此引出新的思考:“當城市涌現文旅IP,更重要的是如何承接好流量,別讓‘速食文化消費’拖累了好不容易攢起的口碑。”

故事與情感

試想這樣一幅畫面:梧桐掩映的小馬路,你在街角偶遇一位白髮長者,隨口問路間也打開了一段塵封的過往。親歷者飽含情感的敘述下,你仿佛也融入街區,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市人大代表、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衛紅説,城市微旅行需要這些“驚喜彩蛋”。

靜謐的愚園路,一群中學生討論正酣,他們將社會實踐課堂選在坐落于愚園路1065號的歷史名人墻。作為多條風貌區微旅行線路的起點,周衛紅對這裡再熟悉不過。

隔著玻璃窗品讀與愚園路有過交集的名人過往,一座微型城市記憶博物館躍然眼前。“如果沿著街區逐一介紹每幢歷保建築的歷史,遊客了解到的只是一個個‘散裝故事’”,名人墻能有機串聯街區文化,為碎片故事注入歷史厚度,但周衛紅髮現,略有遺憾的是,名人墻周邊並無常駐講解員。部分學生或捧書前來,或對照手機查文獻資料。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簡單的導覽文字難以觸發觀者共鳴。

“屬地街鎮應率先探索撬動社會力量,通過‘政府+公益’的補貼方式,在這些歷史點位設立雙語公益講解崗位,定點定時講解,讓更多人在旅途中收穫‘意外之喜’。”她建議參照德國柏林公益微旅行等成熟經驗,“深入挖掘這批在地講解員,需要歷史風貌區內的街鎮、社區跨前一步,用好市旅遊協會等專業力量,為街區故事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周衛紅這樣期待。

記憶與文脈

代表們認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文脈挖掘、文化消費探索,應與城市更新同頻同步。

靜靜流淌的蘇州河,既是申城水脈,也是都市文脈。近年來,河水變清、岸線貫通、遊船興起,這令本屆政協大會書面發言執筆人之一韓曙有了更多暢想:“蘇州河能否實現全域旅遊?”在他看來,這有望成為長三角文旅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新亮點。他建議,重點規劃蘇州河在上海範圍內的最後十公里岸線貫通。這段岸線途經閔行、嘉定、青浦三區,沿線有不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如華漕、黃渡、華新、白鶴等。目前,閔行區已亮出“蘇州河前灣”這一概念,嘉定、青浦二區等也應將相關規劃提上日程,將蘇州河全域旅遊的熱點由市區向江南古鎮延伸,全線“熱”起來。

市人大代表唐吉慧認為,規劃城市旅遊項目需要挖掘更多公益公共文化空間。“市民遊客可自在觀賞導覽,還能享有公益講解服務。”他提及一個詞彙:記憶場所。它指的是城市中那些沒有被列入文物保護名單,卻又特別有記憶畫面的場所。或許是一座老橋、一個路名,也可能是一部公交車。在一代代人尋常生活中,它們被賦予了獨特的情感記憶,構織成一種集體情懷。

“人是需要記憶的,城市也需要記憶,人和人、人和物在特定的時間有過交集、經歷、情感,這個空間就能留存於人們和城市的記憶中,觸發認同感、歸屬感。”唐吉慧説,有記憶的城市,才有延續的城市歷史。

流量與秩序

當保護城市記憶與日常生活生産被置於同一個空間,現實困擾也由此而來。“梧桐區”的流量與秩序平衡就是案例。梧桐樹下是商戶、遊客,梧桐樹後是居民區,兩者之間的尺度拿捏考驗著基層治理智慧。

會場上,代表們直言,雖然不少都市微旅行線路確立了規則邊界,但當越來越多UP主將風貌街區作為直播背景墻,種種越界行為也確實干擾了居民日常生活。當看到風貌區內曾經敞開的一扇扇老樓大門如今終年緊閉,並挂起“謝絕參觀”,代表們不無感慨。

“如何將自治公約落到實處,既需要剛性制度設計,也要注入更多人文思考和引導。”唐吉慧認為,當城市微旅行向里弄、支馬路延伸,更多“記憶場所”迎來延續保留的契機,需要各界跨前一步,厘清守好邊界,塑造和諧商居關係,才能讓更多居住生長於此的居民自發成為“素人導覽”,講好“吾家故事”。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放大文化IP溢出,講好“吾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