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雕蟲滄桑》:講述昆蟲大師的傳奇人生
“這場戲的情感衝突,我想表現得更強烈一些。盧箏作為一個母親,面對女兒發燒、丈夫忙於工作缺乏關心的境況,應該非常疲憊,再加上長時間的情緒積累,會有失控的表現。”
“這處情節確實有衝突,但還是要克制。因為從整體上看,盧箏還是很支援丈夫周堯的事業。她此刻更多的是委屈,而非憤怒。”
……
1月11日上午10時,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繡山活動中心的排練室內,該校學生周躍布與朱芊樾正在討論話劇《雕蟲滄桑》中第三幕的一些細節。日前,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文聯共同主辦的“科學家故事舞臺劇推廣行動”首批名單發佈,話劇《雕蟲滄桑》入選全國十大重點推介名單;在省科協、省教育廳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陜西省弘揚科學家精神舞臺劇展演活動上,《雕蟲滄桑》獲特等獎。
話劇《雕蟲滄桑》以我國傑出昆蟲學家周堯為人物原型創作,講述了周堯先生傳奇的人生故事與愛國、敬業的高尚品質,謳歌了以周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潛心科研、艱苦奮鬥的崇高精神。昆蟲大師周堯的故事,閃耀在了舞臺上。
“蝶神”的錚錚風骨
周堯曾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教,先後任昆蟲所所長、昆蟲博物館館長等職。2008年,他在楊淩逝世,享年98歲。
周堯曾赴義大利留學,攻讀昆蟲學博士學位。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投筆從戎,隨部隊到抗日前線,參與過血與火的抗爭。60年教學生涯,他桃李滿天下。他經歷過人生與事業的低谷,面對逆境也從未放棄科學研究,著成《中國昆蟲學史》等不朽之作,終成一代大家。
楊淩這塊土地上的科研,繞不開農業。1949年,小麥吸漿蟲在全國麥田暴發。這種害蟲可造成小麥減産,嚴重的甚至絕收。面對緊急情況,周堯接下了“防蟲保糧”這一任務。他帶著師生奔赴關中各地進行調研,在麥田觀察、進行大面積藥劑防治試驗,最終查明瞭小麥吸漿蟲的主要種類,掌握了小麥吸漿蟲的生活規律,並篩選出有效的防治方法,得以控制小麥吸漿蟲的危害。
為了採集昆蟲標本,周堯登過秦嶺太白山,去過海南島……60餘年來,他牽頭采集、整理和保存的昆蟲標本達120多萬號。20世紀80年代,周堯建成我國第一個昆蟲博物館。幾經擴建後,該館已成為世界較大的綜合性昆蟲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除了昆蟲大師,周堯還有“蝶神”的美譽,這源於他對中國蝴蝶的系統研究。1994年,周堯的《中國蝶類志》正式出版。該書編排了中國蝴蝶的分類系統,擬定了所有中國蝴蝶的屬名與大批的“新中名”,為中國蝴蝶“中名”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此後,他又完成了《中國蝴蝶分類研究》一書,使中國蝴蝶的研究更加完善。
一部話劇的誕生
如何讓像周堯教授這樣一批紮根楊淩、默默奉獻的農業科學家被更多的人了解,讓他的精神被年輕人熟知,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師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話劇團的指導老師,楊彥寶對此深有感慨:“楊淩以農興城,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傳説與故事,但農業文化的傳播有其壁壘。搞農業的人,大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默默耕耘。農業成果産出週期也長,很難對外展示。”
楊彥寶開始思考,能否用話劇把科學家的故事講出來?2014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師生一起嘗試把周堯的故事改編成話劇,開始創作《雕蟲滄桑》。
“第一件事是與周堯的家人、學生、同事溝通,盡可能準確還原他的經歷與生活細節。通過座談會溝通,我們得到大量素材,再從中選取適合舞臺表現的內容。我們重點是想突出大師愛國、教書育人和科研這幾個部分。”楊彥寶説。
2015年,《雕蟲滄桑》第一版成型。該劇入圍“陜西省第五屆校園戲劇節”,獲陜西省優秀劇目獎。隨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又請來話劇表演專業團隊打磨劇本、升級舞美,不斷完善作品。
《雕蟲滄桑》曾代表陜西參加“第五屆中國校園戲劇節”,並獲得最高獎項。楊彥寶回憶:“那屆比賽在上海舉辦,組委會評價我們的作品‘非常獨特’。因為大部分參賽作品講的都是大學故事,是生活題材,而我們的作品在傳播農業文化、講述農業科學家的故事,讓人眼前一亮。”
目前,《雕蟲滄桑》依然在劇情和細節上進行改動和完善。“我們會對內容進行取捨,調整時長,以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楊彥寶説。
科學家精神的傳播者
對於《雕蟲滄桑》創作團隊來説,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人才問題。“我們學校沒有專門的藝術專業,缺乏話劇領域的人才,演員培訓時間比較長。而且,演員隔一兩年就要換一批,需要一直培養。”楊彥寶説。
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學生朱芊樾大一時就進入了話劇團,對話劇充滿興趣。“我們的主要培訓模式是‘老帶新’。進入社團後,會有老師和前幾屆的學長教我。話劇團每週有早訓、晚訓,安排了發聲訓練、無實物表演、形體訓練。我還會看之前的表演視頻,琢磨每一個動作細節,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她説。
和所有演員一樣,周躍布剛開始進話劇團從跑龍套做起,後來在一些戲裏當男二號。如今,他在《雕蟲滄桑》裏飾演周堯。
“我的專業是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之前,我對周堯先生不是很了解,後來有機會演繹這個角色,就去讀他的傳記,了解他的故事。”周躍布説,“結合時代背景,了解了大師完整的一生,我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家國情懷與科學家的奉獻精神。對我來説,演繹這個角色就是在傳承這種精神。”
演員一兩年換一批,一開始很困難,但隨著《雕蟲滄桑》團隊成熟,這反而成了一種“優勢”。
“每年都有新的學生加入我們,演出這部戲讓更多人熟知科學家的故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故事的傳播者、精神的傳承者。”楊彥寶告訴記者,很多前幾屆的學生,畢業了也在一直關注話劇團的工作,依然在提出寶貴的建議,他們像一個個“火炬手”,把故事傳向了更遠方。
“我們建立涵育‘三農’文化作品孵化機制,打造‘創作、教學、實踐、比賽、展演’的育人機制,通過編創西農科學家故事系列話劇,突出以‘劇’化人。近年來,《雕蟲滄桑》《嘉禾·國興》等一批好劇目不斷涌現。學校去年舉行的校史短劇大賽,還涌現出了講述李儀祉、朱顯謨等大師故事的一些好本子。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準備推出新的大劇《麥濟蒼生》,獻禮學校90週年校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委書記趙靜説。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話劇《雕蟲滄桑》:講述昆蟲大師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