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數”盡其用 護航全民健康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醫療、遠端會診、網際網路醫院等數字醫療蓬勃發展,數據要素越來越深度融入醫療健康的各個環節,不僅大大增加患者看病就診的便利,也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效率,不斷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

近日,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數據要素×醫療健康”行動,提升群眾就醫便捷度。插上“數字之翼”的醫療健康,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優化排序規則,候診時間降下來

醫院官方APP、微信小程式、診間預約回診、出院回診預約、人工綜合服務櫃檯……為滿足不同患者掛號需求,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提供多種掛號渠道。“所有渠道號池全部共用,保證號源充分利用。”該院醫務管理部副部長陳秀傑介紹,醫院常規放號週期從8天延長到28天,部分科室提前3個月投放號源,充分釋放資源,保障患者預約掛號需求。

“線上掛號”“到院報到”“排隊等候就診”……人們對這樣的就診流程很熟悉。在現實中,即使門診已經實行分時段預約,總會有患者遲到或早到,導致候診時間延長。怎樣利用數字化手段最大程度減少患者在院等候時間?陳秀傑介紹,依託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精益化醫院運營實驗室,醫院對門診數據進行建模與倣真,對不同潛在場景、12種策略進行倣真模擬測算,通過對結果實施優劣對比,設計出合理的遲到患者、早到患者的排序規則,引導患者按預約時段就診。

“這項措施實施後,在按時報到患者等候時長基本不變情況下,早到患者平均等候時間降幅達36%,患者整體滿意度提升明顯。”陳秀傑説,醫院將持續監測和統計就診時段的相關數據,根據專科就診患者特點及患者就醫習慣,不斷優化不同科室的排序規則,持續縮短患者在院就診等候時間,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門診大樓,自助服務機隨處可見,就診的患者來來往往,身著橙色馬甲的志願者點綴其中提供引導幫助,就醫秩序井然有序。

“預約檢查時,系統自動提醒我哪些檢查不能同一天做”“預約完檢查,還沒等我想起來問要不要空腹,注意事項就清清楚楚發到手機上了”“現在繳費不用排隊,門診還能享受醫保直接結算,單據少了,方便多了”……提起數字醫療帶來的便利,不少患者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該院資訊管理部副部長李強介紹,近年來,醫院始終將資訊化建設作為工作重點,持續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智慧服務體系。目前,醫院的智慧服務建設包括診前服務、診中服務、診後服務、全程服務、基礎與安全5部分,從預約掛號到診間排隊叫號,從提供醫保移動支付和電子票據到醫技檢查智慧集中預約,從檢查檢驗及影像結果自助推送到智慧藥房建設……醫院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有效提升了患者就診效率和就醫體驗獲得感。

2023年11月,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順利通過智慧服務三級評審。截至目前,北京市共計8家公立醫院通過該評審。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達到三級及以上的醫療機構共有72家。

“一站式”線上服務,看病就醫省心省力

“一個小程式就能搞定所有的看診流程”“小程式點一點就能實現本市醫保支付,省心又方便”……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建卡、預約掛號、候診報到、處方繳費、藥品配送等環節均實現了線上辦理,“需要患者線上下進行的只有看診、檢驗檢查、治療等,其他的流程全部線上上完成。”該院資訊管理與數據中心主任李瑞説,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站式”線上服務,最大程度地減少排隊次數、節約患者的時間。

“以前群眾就醫飽受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繳費時間長、診療時間短這‘三長一短’問題困擾。近年來,隨著線上預約掛號、線下自助機繳費的普遍應用,掛號和繳費時間長問題基本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李瑞介紹,針對患者候診時間長、診療時間短的痛點,醫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上線“候診排隊”功能,患者通過醫院小程式在醫院區域內可以手機報到且實時查詢門診排隊序列。李瑞表示,這大大減輕了患者候診時的焦慮情緒,解除了在候診區域的無效等待,方便大家更合理地安排時間。“再也不用一直守在診室門口了,前面還有多少人(候診),手機上隨時都能看得明白。”一位等待叫號的患者對這項舉措表示滿意。

上線“預問診”功能,患者就診前可在移動端提前錄入自己詳細病史,系統自動生成的病歷可接入醫院資訊系統。李瑞説,這樣醫生在接診時,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撰寫患者的病歷,在病史等確認無誤的情況下,醫生有更多時間和患者詳細溝通,相對增加了醫患診療交流時間。

門診系統的數字化改造,只是天壇醫院智慧醫療建設的冰山一角。在天壇醫院智慧病房,患者床頭有臺可旋轉的顯示屏,這是醫院為每位患者配備的平板電腦。李瑞介紹,借助這個平板,患者不用起身,坐在床上點點螢幕,就能查看自己的住院資訊,還能充值繳費、訂營養餐、查詢報告、查看帳單、預約複印病歷……同時,智慧病房依託物聯網技術建立了24小時監測系統,給予患者更貼心的關懷。例如,智慧輸液系統借助輸液監控終端設備,能自動監測輸液速度、掌握輸液量、實現輸液過程安全預警等功能;智慧床墊監測系統,可實時對患者的心率、呼吸、翻身情況、在離床等資訊進行連續監測。

“老伴兒,感覺怎麼樣?……你一定要好好配合醫生護士,我們都給你加油鼓勁,等你回家做你愛吃的菜……”在天壇醫院重症醫學科(ICU),躺在病床上的張爺爺盯著床前遠端探視機器上的螢幕,聽到老伴兒溫柔的安慰和鼓勵,濕潤了眼角,他輕輕地點了點頭。

李瑞介紹,天壇醫院小程式開通了針對ICU的“遠端探視”功能。“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情況複雜,為了減少患者感染,一般不建議家屬進入ICU病房探視。”他説,為緩解重症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情緒,醫院開展了“視頻探視”,一塊小小的電子螢幕,讓家人探視變得更簡單。

減少重復檢查,促進醫療機構資訊互通共用

剛在一家醫院做完檢查,換一家醫院再看病時,相同的檢查需要再做一遍,費錢又費時,這是不少老百姓看病就醫時的痛點。《行動計劃》提出,探索推進電子病歷數據共用,在醫療機構間推廣檢查檢驗結果數據標準統一和互認共用。

“浙江目前已經實現了全省域的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用,較好解決了這一問題。”浙江省衛健委副主任林傑説,針對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不能認、不願認、不敢認”的情況,浙江統一規劃設計建設了省市二級的醫學檢查檢驗互認共用平臺,從技術上實現了檢查檢驗結果跨醫院、跨層級、跨區域的智慧檢索、即時調閱互認共用;針對互認共用導致醫院收入減少這一情況,浙江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激勵政策,採取醫保區域預算總額和單個醫療機構預算總額均不做調減的辦法,開展疾病診斷分組等打包支付方式改革,促進醫院和醫務人員主動控制不合理的檢查檢驗;同時,制定統一的互認項目目錄、項目編碼和質控標準,提升區域檢查檢驗的同質化水準,發揮縣域醫共體的作用,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和區域互認,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診療能力。

據介紹,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用實施以來,浙江省共有436項檢查檢驗項目實現了互認,佔到高頻檢查檢驗項目的90%以上,基本覆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截至去年11月,浙江省累計互認數量超過3000萬項次,直接節約醫療費用超過11億元。

在醫療衛生機構資訊共用的過程中,不少患者擔心隱私數據會被洩露。對此,林傑介紹,浙江省在應用建設中,堅持“患者知情、授權調閱”的原則。例如,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應用中,患者有自主開放和關閉共用調閱的許可權,醫生在調閱患者醫療數據時,採用醫務人員身份認證和患者手機端動態授權碼雙重認證,“一次就醫、一次授權”確保安全。

目前,我國國家全民健康資訊平臺已基本建成,省級統籌區域全民健康資訊平臺不斷完善,基本實現了國家、省、市、縣平臺的聯通全覆蓋。截至目前,有800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接入區域全民健康資訊平臺,204個地級市開展了檢查檢驗結果的互通共用。依託平臺,各地通過辦好“一件事聯辦”等關鍵小事,取得了資訊便民惠民的良好效果。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數”盡其用 護航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