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柳樹下的長城守護者
2023年12月中旬,劉東厚帶領隊員們在長城沿線巡檢(資料照片)。
長城,跨越兩千多年,橫亙在我國北方大地上。
明長城遺址從府谷縣入陜,一路穿越黃土高原和沙漠戈壁,見證著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在三秦大地上的相互碰撞、融合。
在府谷縣,有一位名叫劉東厚的志願者。18年來,他帶領一批批年輕人,無畏山勢陡峭,無懼歲月漫長,像一峰峰堅韌不拔的駱駝,堅守在保護長城的最前線,用腳步丈量長城的長度、歷史的厚度、文明的廣度。
2023年12月8日,國家文物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的通知》。借此,記者跟隨劉東厚,一起走進“編外”文物志願者的世界,探尋這支塞北長城保護巡查隊背後的故事。
■ 春風拂 念長城
春夏秋冬,古老的“邊墻”蜿蜒橫亙在黃土高原之上。
時值寒冬,陜北的氣溫降至零下20攝氏度。天濛濛亮,68歲的劉東厚係好鞋帶,穿好衝鋒衣,拿上望遠鏡,帶著隊友在一段又一段“土墻”邊上“望聞問切”。
眼前是綿延不絕的山峁,耳邊是風卷走石的呼呼聲,四週只有劉東厚和隊友的腳步聲……他們守護的,就是明長城遺址陜西府谷段。
歷經歲月洗禮,凝結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心血和智慧的長城傲然挺立。陜西省長城包括戰國魏長城、戰國秦長城、隋長城以及明長城。明長城東起府谷縣,西迄定邊縣,跨越風沙草灘區、黃土丘陵溝壑區、梁狀低山丘陵區,世世代代守護著陜北兒女。
“陜西段明長城在明長城中建造時間最早,是研究明長城和明代邊防軍事體系的重要研究實例。”劉東厚介紹,府谷段明長城全長144.934公里,長城文物點段、臺、面、堡、遺址344處。
1442張照片、58頁記錄……每個月,劉東厚和隊友們都會記錄344個點位的“健康狀況”,哪段墻體有損毀、哪個敵臺要修繕,他們“門兒清”。
“長城是中國古代高超的軍事建築建造技術和建築藝術水準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保護國家和民族安全的無與倫比的象徵意義。”1987年,中國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這樣評價長城的價值與特徵。
時光回溯到2005年。那一年春天,明長城環抱著黎元山,智通寺外的千年紅柳冒出新芽。在麻鎮明長城腳下,一批退休幹部掀起恢復文物古跡的新熱潮,劉東厚因此有了新身份——府谷縣長城保護工作站站長。
“年輕時,我在雪域高原守了18年邊疆,返鄉後在地方工作18年,退休後回鄉當了18年志願者守護長城,這輩子值了!”劉東厚目光如炬。
17名專職巡查隊員、33名長城沿線村鎮群眾文保員、百名以上協會會員……這是2005年以來,劉東厚組織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成立府谷縣長城保護工作站和長城保護協會的“結果”。
明長城遺址智通寺的“身份證”編碼是610822354199190001,這也是劉東厚守護長城的“幸運號碼”。
“麻鎮是我的家鄉。返鄉初期,我們發現智通寺、烽火臺等古遺跡沒人維護,到處雜草叢生。”劉東厚坦言,“明長城墻體、墩臺原本無人為損毀,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因修路等原因出現長城被攔腰截斷、邊墻被挖等情況,塌陷跡象明顯。”
長城綿延萬里,是世界上體量、規模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産。長城的營建、使用、輝煌等,也都發生在2000多年的時光裏。全國有95%的長城分佈在偏遠險峻的山區、荒無人煙的沙漠和戈壁,保護難度非常大。
“長城沿線石條、包磚等幾乎被拆盡。保護長城刻不容緩!”為了更好地保護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劉東厚帶領自己招募的志願者居住在智通寺遺留的幾間古堂內。那棵2000多歲的紅柳樹,一直默默陪伴著他們。
1月4日,劉東厚講述保護長城的故事。
■ 夏風烈 向長城
“屋頂有裂縫常常會漏水,地上走老鼠、墻上跑蝎子……”回想起住在古堂的日子,劉東厚打趣道,“有時睡到夜半三更,老鼠會‘咚’的一聲掉在身上把大家驚醒,蝎子更是常常鑽進大家的被窩。”
守護長城,談何容易。過去,人們不了解長城的價值,長城周邊的村民常常將長城夯土層的古磚用來修建民宅、豬圈,還在長城腳下取土蓋房,長城遺存保護面臨巨大威脅。
“長城主要分佈在高山、荒漠等地質條件差的地方,不好保護,一旦損壞將無力維護修復。”生在長城下,長在長城邊,長城的困境讓劉東厚感到非常遺憾,“長城積澱著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文化內涵,咱必須守護好!”
2006年,我國頒布長城保護條例。這是我國首次為單項文化遺産保護立法,也給劉東厚服下了一顆“定心丸”。“終於等來了!”劉東厚和隊友們所做的“傻事”也終於被認證。
餓了吃玉米棒子、速食麵,渴了喝隨身帶的水,志願者們一路風餐露宿,樂此不疲。
“保護站成立初期,我們在工作站附近開荒種地52畝,保障隊員填飽肚子,每年還能剩下2萬餘元作為保護長城的經費。”在劉東厚的影響下,副會長朱萬艷也上了山,還帶來更多人。
“丁玲,邀請你到黎元山給公益團隊做飯,你願意嗎?”一次,朱萬艷問。
“我願意!我要給大家做30年飯!”住在附近的丁玲一見朱萬艷便滿心歡喜,咬咬牙下定決心。現在,丁玲已經當“廚師長”近20個年頭。她説:“守護長城是我們的使命。我很驕傲!”
捐款修繕、集資籌錢、備工備料……多年來,志願者們拆除長城周邊的羊圈、廁所、柴草棚等不和諧的建築,“花式”宣傳和保護長城,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長城保護管理辦法。
“你們真了不起!把古跡給咱恢復起來了。”
“我給你們準備了玉米,你們巡查回來記得拿。”
“原來長城這麼重要,我把古磚還回去!”
……
一年又一年,群眾為這些“編外”文物志願者送來黃米、山藥、木料等物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我中華,護我長城”的口號在當地越喊越響。
紅柳陪伴著劉東厚這位“老朋友”。劉東厚的頭髮越來越白,腳步越來越重,保護長城的心越來越熱。
劉東厚總説,他盼著好政策來,也盼著更多年輕人來。
2023年12月中旬,劉東厚與隊員們穿梭在長城遺址周邊“望聞問切”(資料照片)。
■ 秋風揚 護長城
守護巍峨長城,何時能由“野蠻生長”轉為科學規範,從“小眾行為”引發大眾關注?這是劉東厚多年來的心結。
2012年,秋風送來轉機。
“那一年,國家文物局完成了長城資源認定工作,將春秋戰國至明代等各時代修築的長城墻體、敵樓、壕塹等歷史遺存認定為長城資源。”劉東厚回憶,通過整理編號,榆林1500多公里的古老長城有了“新名字”。
“守護長城”的號召也開始在全國各地迴響,北京、上海、湖北、四川的志願者紛至遝來。
最令劉東厚難忘的是一群大學生志願者。“2013年,28個山東大學生來到這裡。他們對長城周邊村落民俗、群眾生活、文化遺存開展調查,還幫助我們設計長城綠化等實用性規劃。”劉東厚感嘆,保護長城需要更多新鮮血液和技能人才。
在一個個“守城人”的努力下,6萬餘株青翠柏樹,在麻鎮至舊巴州長城內外4.8公里範圍內生長,形成最美的長城防護林帶;在清水鎮,長城古磚從周圍村落被收回,由古建專家和匠人們設計填補塌陷缺口,一座破損的轉角樓墩臺得以重現往日的樣貌。
2017年,府谷縣出了政策,把縣境內的全部專項巡查任務交由長城保護工作站完成,長城保護工作走上了更加專業規範的道路。
那一年加入工作站的韓志偉,如今已是年輕一輩中的“老專家”。保護長城帶給他許多“辛苦但珍貴的回憶”。巡查長城的路多是土路和山路,爬到跟前要耗費數小時。有一次,韓志偉在巡查中摔傷,足足3年才徹底恢復。還有一次,他在巡查路上遭遇暴雨,汽車拋錨,搶修了三四個小時,但大家都很樂觀,從無怨言。
“如今巡查條件好了很多,我們沿著長城走,看到村村通了公路。”韓志偉説。
和路一起“通”了的,還有全社會關於長城文化保護不斷形成的共識——
2019年起,國家先後出臺《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為長城保護利用及文旅融合規劃了科學的路線圖;
坐擁全省90%長城資源,榆林也先後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長城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
1月4日,巡查隊員們像往常一樣踏上守護長城的路。去年新加入的巡查隊隊員任鮮陽正在飛快地用手機操作APP,在長城保護小程式上上傳墩臺照片。“現在我們實時上傳每個點位的高清照片,給每段長城留下數字檔案。”任鮮陽説,“長城保護工作是辛苦的,但也帶給了我更多勇氣。”
劉東厚(左四)在紅柳樹下給隊員們講述保護長城的故事。
■ 朔風寒 望長城
1月4日,寒風侵襲大地,在府谷縣廟溝門鎮蒿地墕村,文保員郝八一像往常一樣巡視長城。
從2021年開始,府谷加大對縣境內長城的專職巡查力度,由工作站與長城沿線33個村內的33名群眾文保員,簽訂了長城分段巡護責任書,組織實施一體化管理。
“不能在長城保護紅線範圍內新建房屋!”蒿地墕村村民劉巧林正在曬太陽,説起長城保護工作站和郝八一,劉巧林很是熟悉,“這些長城保護的知識都是他們告訴我的。”
如今,守護長城的職責寫進了政策法規,深深根植于每個人心中——
2022年,陜西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建設;
去年8月,2023陜西榆林首屆長城保護大會召開,長城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
近年來,榆林市每年給長城沿線各縣(市、區)安排30萬元長城巡查保護經費,縣(市、區)配套30萬元;
2020年12月21日至2021年1月25日,四屆榆林市委長城保護專項巡察組對6個縣(市、區)及市文旅局就長城保護進行了專項巡察;
……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再到成千上萬人,長城保護工作早已經超越了一個團隊,成為全民的共同使命。
寒冬時節,正午的暖陽照在古城墻上,在府谷縣哈鎮大陰灣村,80歲的陳二小正在散步。遠遠走來幾個人,他知道,是工作站的年輕人來了。
“這是我們新印的長城保護手冊。”朱萬艷上前跟老人“拉話”。在工作站的努力下,在城墻邊住了一輩子的“陳二小們”,如今正在重新認識長城。
不遠處,去年加入的隊員靳會力正在操作無人機觀察長城保護情況。曾經在電廠工作的他,現在從零開始跟著短視頻學習無人機操作,成了隊裏的“飛行員”。
有了“靳會力們”的加入,如今的工作站“人丁興旺”、氣象一新。隊員們配備了越野車、無人機、手持GPS定位儀,人數增加到17人。
“長城保護工作一直在路上。”劉東厚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希望能開設一家養老院,讓長城周邊生活的孤寡老人老有所依。
“要關心愛護長城保護一線的工作者,配足配齊必要設備,有組織、有計劃、分批次培養榆林本土長城保護人才,加大對長城保護重大項目的財力保障,鼓勵社會力量共同投入到長城保護這項重大工作中來。”在2023陜西榆林首屆長城保護大會上,榆林市委書記張曉光説。
萬里黃河從府谷縣墻頭村進入陜西,長城也在這裡和黃河“握手”,千百年來,黃河滋養著人們的生息,長城守護著人們的平安。
又是一日清晨,劉東厚像往常一樣和隊員們早起,準備今天的巡查工作。
凜冽的寒冬快要過去,劉東厚知道,春天已經不遠了。(記者 李旭佳 張樂佳 本版照片均由記者 李旭佳攝)
來源:群眾新聞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紅柳樹下的長城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