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洪瀆原 半部中國史
渭河,與它最大的支流涇河造就了“涇渭分明”的壯觀景色,也沖刷出一處三角形臺垣——洪瀆原。
2023年12月21日,國家文物局發佈“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位列其中的西鹹新區北城村墓地,便處於承載厚重歷史的洪瀆原上。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持續對洪瀆原開展考古發掘。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在此發掘到的戰國、秦漢、魏晉、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時期的古墓葬有上萬座,時間跨度達2200餘年。
洪瀆原墓葬群是一處“集中公墓”,集中了秦咸陽城、西漢至北周長安城、隋唐長安城、宋代以後的咸陽城及其周邊縣城居民的墓葬。由於地處京畿,墓主身份普遍較高,代表性強,所以洪瀆原墓葬群是研究墓葬制度的極佳標本,對構建中國古代墓葬的考古學體系框架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有考古學家認為“一座洪瀆原,半部中國史”。
十六國的過往
2023年10月24日,第四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劉呆運在發言中提出,截至目前,陜西關中地區已發掘十六國時期墓葬46處200余座,主要集中在漢長安城西北的石安原(北周至唐稱洪瀆原)及長安城南郊的少陵原一帶。同時,考古工作人員還發現了幾處規模比較大的十六國時期高等級貴族墓葬。墓葬中出土了樂俑、銅器、鐵器、金銀器、漆木器等大量隨葬品。下一步,考古人員將對這批墓葬的時代和等級進行深入研究,通過DNA分析等科技手段探討這批墓葬的族屬問題。
十六國時期,進入北方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基本實現了民族融合,關中地區先後被前趙、後趙、前秦、後秦等統轄。由於政權更疊頻繁,再加上戰亂與民族交融等因素,這一時期遺留下來且保存至今的墓葬稀少,關中地區這一時期的墓葬特徵十分模糊。因此,當發現關中地區發現的墓葬形制、隨葬器物等都能證明墓葬所處時期時,考古人員非常驚喜。
據劉呆運介紹,2022年,考古人員在洪瀆原發現的布裏村M63大墓,是目前十六國時期墓葬中最大的一座。該墓葬全長98米,深16米,由墓道、2個天井、2座壁龕及前、後室組成。在壁龕中出土了著甲俑、騎馬女樂俑、陶倉、陶罐等;在前室中出土了樂俑28件,其中坐部樂俑20件、坐部和樂俑一組4件、立部樂俑4件。考古人員在地表還發現了兩個凸字形和一個長方形生土臺。生土臺側面發現有彩繪痕跡,應是土雕建築。
劉呆運介紹,關中地區十六國墓葬均以斜坡土洞墓為主,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布裏村M63大墓的發現不僅為關中地區十六國大型墓葬的形制結構研究提供新的例證,也為十六國喪葬禮樂中的樂器、參與者、場景等內容研究提供了實物參考。
洪瀆原墓葬群部分區域俯瞰圖。圖中為“戰國秦陵陪葬墓”(資料照片)。
宇文覺墓現世
1400多年前,一位16歲的開國皇帝被堂兄廢黜殺害。他便是開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宇文覺。
2022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在咸陽洪瀆原發掘了一處墓葬,按照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情況,確定該墓為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的靜陵。這是考古發掘的第二座北周帝陵。
北周孝閔帝靜陵周邊分佈有多座北周墓葬,東為宇文泰第8子宇文儉墓、第14子宇文通墓,西北有北周重臣豆盧恩家族墓地,東北為北周武帝孝陵。
宇文覺墓地表原有圍溝,溝內僅一座墓葬,居於中部偏北的位置,為北周時期中型墓葬。該墓曾被盜擾,現出土隨葬物146件(組),集中分佈在墓室東南部。隨葬物以各類陶俑為主,與西魏、北周墓葬出土陶俑形制基本一致,皆為矮小的半模俑。墓誌置於墓室入口東側,蓋盝頂方形,素面無字。墓誌正面楷書“周故略陽公宇文覺墓二年十月壬申”15字,並以硃砂描紅。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趙佔銳介紹,按照墓葬形制和規模來看,宇文覺是以略陽公的身份下葬的,而不是以天王或周公身份下葬,這與他政治鬥爭失敗被褫奪身份相關。因此,這座墓不具備北周帝陵的規模和制度。
趙佔銳告訴記者,北周宇文覺墓考古發現有重大意義。首先,圍溝的發現,可進一步明確北周帝陵與北周高等級大墓一樣具有地面結構。其次,宇文覺以略陽公的身份下葬,為北周開國時期政治鬥爭提供實物證據,補充了北朝史史料。最後,靜陵位置的確定,為北周其餘三座帝陵——明帝昭陵、宣帝定陵和靜帝恭陵的分佈提供了重要指示資訊。
布裏村的十六國大墓M63前室內出土的樂俑(資料照片)
隋唐名人墓地眾多
“中國考古學發展的過程中,對北朝隋唐高等級墓葬制度最初的萌芽認識,就發生在洪瀆原。”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副院長李明説。隨著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洪瀆原上的古代墓葬被大量清理、發掘,其中就有一些隋唐時期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的墓葬。
日前,在咸陽洪瀆原,元稹之妻裴淑的墓葬被陜西考古工作者發現。但讓人意外的是,晚于元稹去世的裴淑並未與元稹合葬在一起。
裴淑出身於唐朝望族河東裴氏,她的墓是洪瀆原上罕見的晚唐中大型墓葬,經考古發掘出土有壁畫、陶俑和墓誌。按照墓誌的記載,裴淑的墓葬修建於元稹墓東“數步”。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原來的墓位修建裴淑墓時碰到了一座盛唐早期的大型唐墓,但主持葬禮的元道護(元稹唯一的兒子)並未因此另選墓地來安葬裴淑,而是將墓室火焚後,繼續修建裴淑墓。
李明介紹,元道護之所以這樣做,和他的身份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元道護是庶出,但在裴淑去世之後,元道護成為家族遺産的第一繼承人。也許為了強調自己的話語權、淡化庶出身份,他阻止了父親和繼母合葬在一起。
“瀟湘水斷,宛委山傾,珠沉圓折,玉碎連城,甫瞻松槚,靜聽墳塋,千年萬歲,椒花頌聲。”咸陽洪瀆原出土的另一位唐代名人上官婉兒的墓誌,其上所載令人動容。據李明回憶,2013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洪瀆原上發現一座帶有5個天井的唐代墓葬。從第四天井開始,墓葬的北半部分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原本墓室西部棺床的位置被徹底剷平。墓室裏沒有隨葬器物,也未見棺槨和墓主人的遺骨。根據這種跡象,考古隊員判斷,這種情況十有八九是“官方毀墓”造成的。但是,該墓葬甬道內放置的青石墓誌基本完好。根據出土墓誌記載,該墓墓主為唐中宗昭容上官氏,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唐代女詩人上官婉兒。
李明説:“上官婉兒墓的考古發現對於歷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考古取得的資訊,可以彌補歷史記載的不足,還可以用來探究歷史的真相。”目前,唐昭容上官氏遺址公園現已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
除了裴淑和上官婉兒,還有許多古人靜靜躺在洪瀆原上。這裡建設了“文物出土現場應急保護技術體系研究”實驗室,發現了目前國內考古出土的時代最早的金銅佛像,發掘了前所未見的北魏墓門樓土雕神像……洪瀆原的故事還在繼續。每座墓葬中,都埋藏著一個人榮辱沉浮、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史書中不曾被提及,但通過墓葬中無聲的壁畫、墓誌、隨葬品,他們得以向世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展現一段段真實的歷史。(記者 趙茁軼 實習生 辛悅萌 郭炫宇)
來源:群眾新聞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座洪瀆原 半部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