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鹽鹼地上蓮藕香

1月6日,小寒。清晨的黃河西岸,寒風蕭蕭,荷塘水面已結冰。此刻,荷塘中早已沒了夏日“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誘人景致,目之所及皆是凋零。

晨光照在萬畝荷塘,枯萎的荷梗像是被貼上了一層金箔,閃著耀眼的光。眼前的景象讓大荔縣金裕村蓮藕種植大戶何龍喜上眉梢。“在這荷梗下面,藏著數不清的‘金疙瘩’。”何龍説。

挖藕機的馬達像鬧鐘一樣響起,叫醒了荷塘野鴨,它們成群結隊飛向黃河灘塗覓食。

來自湖南的挖藕工伍國梁和周愛嬌夫婦換上防水膠衣,走進荷塘,一人用錘頭敲擊水面上的冰塊,一人調試挖藕機水槍的水壓。不一會兒,冰塊被砸成小塊浮冰,兩人跳入水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移動。他們俯下身子,一邊用水槍清理淤泥,一邊挖藕。不遠處,幾個工友也已經下塘開始工作。

“冬天挖藕的確辛苦,工作一天下來,腿腳都是冰涼的,但上身卻捂得冒汗。”與蓮藕打了多年交道,伍國梁深深體會到挖藕的不易,“挖藕是個技術活,不僅要挖得快,還要確保蓮藕的賣相好,不能讓淤泥倒灌進藕裏。”

挖藕工作從8時一直持續到16時,午間有1小時的吃飯時間。16時以後,挖藕工就開始收集漂浮在水面上的蓮藕,然後用荷塘邊的蘆葦草和塑膠布覆蓋保溫,確保蓮藕不會凍壞。

“民間有‘荷蓮一身寶,蓮藕最補人’的説法,從立冬到春節前是蓮藕的銷售旺季。採挖、清洗、分揀蓮藕,本地人手不夠用,我還要從河南、湖北、江蘇、湖南等地請專業的工人來挖。那些手腳麻利的工人,一天可收入800元到1000元。”何龍説。

蓮藕渾身都是寶。商品蓮藕經過清洗和分揀後,客商直接現場收購,剩下的粉糯的藕把,切片後銷往日本、南韓,甜脆的藕頭塑封後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品相稍差的,則會進入藕粉加工廠,最後剩下的殘渣會被當作飼料。

金裕村村幹部張聖允介紹,現在村上開辦了蓮藕初加工工廠,村裏的剩餘勞動力在這裡工作,“他們中年齡最小的60多歲,最大的75歲,根據工作量一個月也有幾千元的收入。”

金裕村在渭南鹽鹼地集中分佈區內,這裡曾是“種啥啥不長”的不毛之地。村民十分辛勞卻難以擺脫貧困,形成了“村裏有地不能種、外出包地去謀生”的尷尬局面。

近年來,渭南市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全市農田排水(鹼)恢復保護工程全面啟動,對交口抽渭灌區、洛惠渠灌區、鹵泊灘等六大區域的排水(鹼)系統進行恢復改造。待春季清塘後,人們將大量引入黃河水,有效壓制地下鹽鹼水的滲透。

“蓮藕的豐收得益於黃河灘塗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這裡的沙質土壤通透性好,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出産的蓮藕條長肉厚,富含大量澱粉、維生素和礦物質,深受市場歡迎。”何龍説,今年,他種植了1800多畝蓮藕,預計畝産量達到1250公斤。下一步,他計劃繼續擴大蓮藕種植規模,同時在藕塘裏養殖小龍蝦,發展“淺水蓮藕套養小龍蝦”的特色農業産業,讓昔日貧瘠的鹽鹼地變成“聚寶盆”,實現鹽鹼地“生態+經濟”雙贏。

如今,地處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核心示範區的大荔縣,不僅讓土地得到了有效開發,也為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務工的機會。大荔縣共種植蓮藕4萬餘畝,年産量5.93萬噸,産值可達2.7億元,帶動群眾就業約1萬人,在保護和發展中走出了一條鹽鹼地綜合利用的新路。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鹽鹼地上蓮藕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