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二十年尋“秦”路

參加完幾場在西安的學術研討會,2023年12月25日,西北大學教授梁雲返回寶雞魏家崖考古工地和團隊成員會合,進行一年考古發掘的收尾總結工作。

“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對中國政治文化有極深遠的影響。講好中國的故事離不開秦,找到最早的秦,秦人的故事才有了開頭。”梁雲説,“2023年,魏家崖考古收穫很大。幾年前,我們通過對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牛頭河流域的李崖遺址發掘,認為秦人‘東來説’已經塵埃落定。通過魏家崖遺址的發掘,基本可以證實這裡就是文獻記載的秦人在關中的第一處都邑‘汧渭之會’。”

■ 李崖遺址與秦人“東來説”

魏家崖考古項目位於寶雞市陳倉區千河鎮,魏家崖遺址位於汧河與渭河交匯處的東夾角。

梁雲回西安的這幾天,幾名團隊成員在魏家崖考古工地整理近期的發掘資料。“我們是2023年8月來到這裡開始田野工作的,那時正是關中地區天氣最熱的時候。現在,溫度已經降到零下,工作站的水管都凍住了,發掘區的凍土有5釐米厚,鋤頭砸在上面只留下一個淺淺的痕跡。”團隊成員趙兆笑著説,但所有工作人員都沒有喊過苦、叫過累。按照田野考古要求,仔細認真完成發掘任務是考古人的責任。

探索秦人的早期歷史,是21世紀中國考古學的重點之一,也是梁雲團隊的責任。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先祖大駱的兒子非子擅長養馬,遠近聞名,周孝王聽説後就召他到汧、渭之間為王室養馬。非子將馬養得膘肥體壯,周孝王很高興,就把他封在秦邑。非子於是自號“秦嬴”,其族人後代便稱為秦人。這就是秦人、秦國、秦朝名號的來由。

“在統一六國前六七百年的發展進程中,秦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經歷了從附庸到封國、再從王國到帝國的‘三部曲’演進。”梁雲説,“那麼,秦人的祖先來自哪?秦人的得名之地秦邑在哪?秦文公營建的‘汧渭之會’又在哪?”

帶著這些疑問,20年間,梁雲跋山涉水,關隴的黃土臺垣上到處留下了他踏查的足跡。

《禮記·王制》把中國古代民族分成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秦人屬於其中哪一支?史學界一直有“東來説”與“西來説”的爭論,前者認為秦人是東夷的一支,後來才遷徙到隴右;後者認為秦人本是西北土著,源於西戎。

2004年,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等五家單位組建聯合考古隊,啟動“早期秦文化”考古項目,梁雲參與其中。聯合考古隊在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開展區域系統調查,發現32處秦文化遺址。其中,面積最大的是清水縣李崖遺址,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發掘。

李崖遺址的西周墓多腰坑,有殉狗,隨葬陶器組合多鬲、簋、盆、罐等,陶器器形多見商式風格,都與殷商墓葬相似而與周人墓不同,窄長形的墓坑,西偏北的墓向,又符合秦人墓的特徵。

“在這麼靠西的地點發現‘商味’這麼濃的一批墓葬,説明秦人與殷商遺民關係密切,説他們是廣義上殷遺民的一支也不為過。”梁雲説,“李崖遺址發掘,從考古學上證實了秦人‘東來説’。”

秦人的來源確定了,非子所封秦邑又在哪?梁雲認為,李崖遺址可能就是秦邑所在。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學術界又一次出現了分歧。有學者認為,非子所封的秦邑應該在“汧渭之會”。

■ 魏家崖遺址與“汧渭之會”

“學術就是在不斷辯論考證中進步,如果沒有不同的意見,那學術也不復存在。”梁雲感嘆。

西元前763年,秦文公帶700人東獵,一路馳騁至汧河與渭河交匯處(汧渭之會)。《史記·秦本紀》有“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佔曰吉,即營邑之”的記載。

關於“汧渭之會”的具體位置,學術界頗有爭議。“無論秦邑是否在魏家崖,秦文公營建的‘汧渭之會’都是秦國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環節。這裡作為秦國都邑達49年之久,在秦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梁雲表示。

200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啟動“關中秦漢離宮別館”調查項目,梁雲帶隊從千河下游開始調查,學術目標直奔“汧渭之會”。他們在魏家崖村找到了面積20多萬平方米的春秋時期遺址,發現有灰坑、墓葬、筒瓦等,還有春秋早期的刀范。

“一般來説,都城性質的遺址才有手工業,尤其是鑄銅業,所以刀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梁雲回憶説,2014年,魏家崖村村民取土時,發現了一座春秋早期銅五鼎墓,從側面印證了他的判斷——這裡就是“汧渭之會”。

2015年以後,梁雲的工作重心轉到中亞,參與了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的工作,先後發掘烏茲別克撒扎幹遺址、拉巴特墓地,並確認拉巴特墓地為西遷中亞的大月氏遺留下的,在海內外影響很大。但尋找“汧渭之會”一直是他難忘的情結。

2021年7月底,梁雲帶著3名學生再次來到魏家崖。“要想有所突破,就要做更多的地面調查去獲取資料,這非常考驗地面調查能力。”梁雲回憶著,“當時酷暑悶熱,站在工地就算不動,渾身的汗也直往下流。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三天,我們就發現了古城墻的重要線索。”

2022年,西北大學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5家單位聯合申報的“陜西寶雞陳倉區魏家崖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獲得國家文物局支援。不久,梁雲團隊就發掘到兩座五鼎四簋高等級秦墓。

“銅器太漂亮了,銅鼎口徑近30釐米,腹部紋飾間填有黑漆。這是目前陜西發現的最大的春秋秦鼎。”梁雲激動地説,這是大夫級別的墓葬。

2023年,魏家崖遺址發掘工作繼續,梁雲的第一屆研究生趙兆受邀加入團隊。

“讓人興奮的是,在遺址勘探發掘時發現了長6米、深11米的大墓和長3米的車馬坑。可惜的是,該墓有3個盜洞,隨葬品被洗劫一空,墓室被破壞殆盡。”趙兆説,不過墓葬的規格形制決定了其高等級貴族墓的性質,可以認為魏家崖遺址是春秋早期一處高等級的秦文化城址,一系列最新的考古發現指向魏家崖遺址正是“汧渭之會”。

■ 一群人的繼續尋找

梁雲和團隊成員不僅順利完成了2023年度發掘的學術任務,而且在發掘的最後階段有了意外收穫:發現了一批西周時期的墓葬。

關於非子始封的秦邑與文公所徙“汧渭之會”是否是一個地方,學界一直有爭論。要從考古學上解決這個問題,重點就在於發現西周時期的秦文化墓葬。

“2023年冬季,我們考古發掘的重點,就是魏家崖遺址是否有西周墓葬。大家都説我的運氣好,西周時期的墓葬還真讓我挖到了。”梁雲説,“目前發掘了約20座西周小墓,從葬俗看像是周人墓。由於土層太厚太深,後續發掘還會有更多發現。不管怎樣,魏家崖遺址的發掘對確定非子封邑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2023年,在魏家崖遺址發現的西周時期墓葬,證明了這一地區在西周時期是一處重要的聚落,為研究秦邑與‘汧渭之會’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為後期的發掘指明瞭方向。”趙兆説。

魏家崖遺址解答了“汧渭之會”的地望問題。但魏家崖遺址目前發現的重要遺存主要屬於春秋早期,遠遠晚于李崖遺址的西周中期。那麼,非子所封的秦邑到底在“汧渭之會”,還是在清水縣牛頭河流域的李崖遺址呢?

與秦文化“結緣”,尋找最早的秦,是梁雲20多年的情結。

“孔子説‘五十知天命’,我已經五十一了。人生總有那麼幾件事,會落在你身上,是非做不可的。‘汧渭之會’的遺址‘躺’在那兩千多年了,如果我們不做,不去推動發掘,不知道它還會‘躺’到什麼時候。”梁雲明白,尋“秦”之路還很長,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二十年尋“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