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工作者如何調節焦慮情緒,保持身心平衡
在醫療領域,醫務工作者的精神狀態不僅關係到患者的醫療體驗和治療效果,還關係到自己的生活品質。
近日,記者走訪了省內多家醫院,對目前醫療行業工作群體如何調節焦慮情緒、保持身心平衡等問題,進行了調查。
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2023年12月25日,記者走進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物理科,科室主任何長江正在給患者進行物理診療。
何長江告訴記者,醫生是一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職業,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才能面對複雜的病情。以門診工作為例,醫生需要耐心傾聽患者描述症狀和感受,才能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對精神科醫生來説,更是需要有穩定的情緒,才能讓患者信任。
“來我這裡諮詢的有教師、醫生等各類職業人群。很多人由於無法自我界定和調節焦慮情緒,影響了身心健康。”何長江説,緊張忙碌的工作,導致不少醫務工作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但這並不一定全是壞事。
“適度的焦慮如果能夠得到調節利用,反而會提升工作效率。”何長江説,焦慮情緒通常是一種處於應激狀態時的正常情緒反應。適度的焦慮有正向功能。焦慮與工作效率的關係是一種倒U形曲線關係。過低的焦慮會使人動力不足,工作、學習效率偏低;隨著焦慮程度的增加,人們的工作效率會不斷提升;過度的焦慮又會使人工作、學習效率降低。
“在職業生涯中,醫生經歷一時的緊張和擔憂,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然而,當焦慮情緒持續存在時,就有可能演變成焦慮症。焦慮情緒一旦帶到工作中,對患者和醫生本人都會造成很大影響。醫生需要及時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並學會自我調節。”何長江説,定期的心理健康檢查和反思是維持醫生良好狀態的重要手段。學會適時放下工作,關注家庭和個人生活,對醫生來説同樣重要。
醫務工作者要注意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關係。青年醫生應該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參加社會活動,制定持續自我學習成長的目標計劃。“這些措施都有助於醫務人員放鬆身心、緩解壓力,提高工作和生活品質。”何長江建議。
做好自我情緒管理
醫生的工作性質,要求他們必須長時間保持專注。有哪些科學有效的辦法,能調節工作給他們帶來的緊張感?
2023年12月19日,記者來到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時,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郜珊珊剛接診完最後一個門診病人。
郜珊珊所在科室每年收治病人上萬人次,年門診量14萬餘人次,工作任務相當繁重。
作為主治醫師,郜珊珊被科室團隊稱為“精力充沛的籃球醫生”。“忙碌是我職業生涯的常態。”郜珊珊向記者講述心血管內科醫生一週緊張的時間安排,“週一是門診日,大家看完最後一個病人時,經常是晚上了;週二是手術日,科室8位醫生要進行35例至40例心血管手術,曾經一天進行了48例手術;週三早上查房,我們要查看患者的術後情況,下午再去門診上班;週四又是手術日;週五是小組討論會,要做去外地進修的準備工作。”
如何讓自己在忙碌的工作狀態下,長時間保持精力充沛?“對患者負責的態度與自我情緒管理,是精力充沛的動力。”郜珊珊説,“當我感覺自己情緒不穩定時,回家後會刻意控制自己,看看球賽、和家人聊天,想方設法擺脫不穩定的情緒。週末如果有時間,我會和同事們打籃球,或者和朋友爬山,儘量放鬆自己。”
和郜珊珊一樣,副主任醫師任潔也是該院心血管內科籃球隊的一員。她每週三下午下班後,就和隊友一起打籃球散心。她常對隊友説,一個身體健康、情緒穩定的醫生,能帶給患者良好的情感體驗。任潔告訴記者:“醫院為大家營造了輕鬆的業餘生活環境,經常舉辦籃球賽、健步走等活動,讓醫生在忙碌的工作之後培養業餘愛好,舒緩工作壓力。”
築牢信任的基石
一個擁有健康心態的醫生能夠給患者傳遞積極、樂觀的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建立醫患之間的信任。
在西安市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外科,因專業的特殊性和病患的特殊性,這裡的醫生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保持一顆童心。
兒童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治較成人困難。其中,兒童顱腦及脊髓腫瘤、腦血管疾病的手術,風險更高。西安市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住院患兒全年有2000余人,年手術量千余例,科室醫生經常處在高度緊張中。
科室醫生米偉陽告訴記者,科室平均每天要做四五台手術。每次手術時,醫生需要在顯微鏡下屏住呼吸,聚精會神地操作。每台手術時間往往長達四五個小時。
如何長期保持注意力集中、身心不被疲憊拖垮?米偉陽笑著説,除了需要保持一顆童心,還需要學會珍惜。他特別珍惜鍛鍊時間,每天上下班騎40分鐘自行車,在鍛鍊身體的同時,還舒緩了心情。他也特別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米偉陽是兩位孩子的父親。週末,他盡可能陪伴孩子玩耍,彌補平時不能陪伴的缺憾。米偉陽説:“無家庭後顧之憂,醫生才能在工作時保持良好的狀態,提高診療效果。”
為了培養醫患間的信任,米偉陽在查房時,將醫用手電筒換成卡通投影燈,消除孩子的恐懼感。他還經常與患兒互動交流,與家長進行溝通。患兒及家長看著眼前這位面帶笑容的醫生,放下了緊張情緒,對醫生有了充分的信任。
2023年12月21日,一位腦癱患兒的家長給米偉陽打電話:“孩子術後恢復得非常好,如今已經開始學習自理。太感謝你們了!”
“對醫生來説,患者的康復是他們舒緩情緒、保持良好狀態的最大動力!”西安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史航宇説,“看著孩子們擺脫病魔,露出可愛的笑臉,我們醫護人員一下子就來了精神!”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醫務工作者如何調節焦慮情緒,保持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