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推廣結直腸癌定期篩查有助早診早治
當前,結直腸癌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國民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國家腫瘤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趨勢,結直腸癌已成為我國發病率第二高(僅次於肺癌)的癌症。
針對這一問題,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文輝日前建議,有條件的個人,尤其是40歲後的中老年人應定期進行腸道檢查,以便儘早發現結直腸癌,提高治愈率;而對於全社會而言,要儘快創造條件,擴大結直腸癌篩查人群範圍,“這無論是從衛生經濟學角度,還是從健康中國建設角度,都值得大力推進”。
張文輝表示,結直腸癌因為發展遲緩、發病機制相對清晰,被公認為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之一。例如,早期腸癌治愈率超過90%,而極早期的黏膜內癌幾乎可100%治愈。但現實情況是,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仍居高不下。
張文輝認為,這主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家族遺傳、個人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與此同時,大多數人對結直腸癌認知水準不高、定期腸道檢查意識較弱,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一項“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顯示,85%的結直腸癌患者不了解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知識;97%的患者患病前並未做過腸鏡;首次確診時,83%的結直腸癌患者處於中晚期。
“結直腸癌發病前期症狀輕微,若不使用醫療儀器進行定期診斷,患者自身難以察覺。”張文輝指出,“大力推廣定期腸道檢查、早期篩查,進而早發現、早治療,有效提升治愈率”,是最容易做到、最快見效的方法。
目前,臨床上結直腸癌常用篩查方法包括:結腸鏡檢查、糞便檢測(免疫化學檢查、DNA檢測等)、CT結腸成像等。
“其中,結腸鏡檢查可在門診內鏡室進行,能清晰觀察到腸道內情況,並能取出病變部位的組織進行病理學分析,對結直腸癌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張文輝解釋説,醫生在結腸鏡檢查中看到息肉,如果息肉較小,就會在此過程中立即鉗除,以防癌前息肉轉變為結腸癌;息肉較大者,就可能要住院進一步處理。同時,這一檢查還能診斷在結腸中生長的其他種類腫瘤。
張文輝表示,結腸鏡檢查是一種兼具預防(通過切除可能發展為腫瘤的息肉)和早期檢測結直腸癌的方法。“當然,部分患者可能不適應這種‘侵入式’的結腸鏡檢查,可以考慮其他的檢查方式。不同方法各有利弊,究竟哪種方法最適合自己,患者應該到權威醫療機構進行諮詢、診斷。”
張文輝指出,結直腸癌篩查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全社會應積極予以推動。主要包括:進行全面深入調研,把更多經濟實用的檢測産品和方法納入醫保;在基層社區、家庭等加大相關知識科普力度,提高人們定期檢查的意識等。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專家稱推廣結直腸癌定期篩查有助早診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