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候鳥越冬成“常客” 翩躚起舞入畫來

眼下正值候鳥遷飛越冬時節,新疆的草原、濕地、湖泊變成了鳥的世界。成群候鳥時而展翅起舞、時而嬉戲覓食,在綠水青山映襯下,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態畫卷。

近年來,新疆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為候鳥遷徙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候鳥歇腳停留。

候鳥翩躚來過冬

2023年12月12日,庫爾勒市孔雀河波光粼粼,數十隻天鵝在水中悠閒遊弋,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駐足欣賞。忽然,河邊響起陣陣口哨聲,天鵝與眾多候鳥開始向河邊聚攏,“品嘗”人們特意為它們準備的越冬“營養餐”。

“每天我們要給天鵝喂白皮馕兩次,並對周邊水域進行巡邏,在孔雀河棲息的天鵝有300多只。”庫爾勒市園林綠化事務中心監察大隊天鵝中隊監察人員早熱古麗·木沙説。

自2006年冬季開始,野生天鵝已連續18年到庫爾勒市越冬。每年元旦前後,天鵝數量會達到高峰。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庫爾勒市已成為各類候鳥越冬的棲息地。

在石河子市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近日發現8隻世界珍稀鳥類——火烈鳥在保護區悠閒覓食。這是繼2019年發現2隻火烈鳥後,保護區再次記錄到這一珍稀鳥類。

石河子市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3萬多畝。隨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火烈鳥、天鵝等眾多珍稀野生鳥類已將這裡作為棲息地和越冬遷徙的驛站。

在拜城縣米吉克鄉亞曼蘇濕地,今年入秋以來,成群的灰鶴、野鴨等候鳥在濕地停留、覓食。“以前這裡幾乎看不到候鳥,現在每天能看到成千上萬隻鳥在濕地水面上飛來飛去,有綠頭鴨、赤麻鴨、灰鶴、大雁等。”米吉克鄉亞曼蘇村村民阿曼古麗·依米爾説。

亞曼蘇濕地保護管理人員艾尼卡爾·艾買爾説,濕地野生鳥類數量不斷增加,由2018年的100余只增加到現在的2萬餘只。

許多鳥兒變“常住”

候鳥遷徙是自然界的重要現象,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體現。新疆的森林、湖泊、草原、高山、河谷等各類生態系統,為鳥類提供了重要的棲息環境。據統計,新疆現有鳥類490余種,約佔全國鳥類總數的三分之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鳥類研究專家馬鳴介紹,新疆地處重要鳥類繁殖地西伯利亞和鳥類越冬地南亞印度次大陸之間,是候鳥遷徙的必經之路。新疆的鳥類中有300余種屬於候鳥,目前經過我國的3大候鳥遷徙通道,即東亞—澳大利亞、中亞—南亞、東非—中亞(西亞)線路均與新疆有關,其中東非—中亞(西亞)遷徙路線覆蓋了大半個新疆。

每年經過遷徙線路進入新疆的候鳥數量高達上百萬隻,其中不乏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鳥類,如黑鸛、黑頸鶴、遺鷗、白琵鷺、小天鵝等。

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統計數據顯示,隨著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力度加大,最近10年間,新疆鳥類種類增加了60余種,越來越多的鳥兒在新疆“落戶安家”。

在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科研人員近年新發現白尾地鴉、紫嘯鶇、鐵爪鹀、棕尾伯勞等多種鳥類,使博斯騰湖發現鳥類種數達到了200余種。通過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人工育葦、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博斯騰湖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成為候鳥遷徙途中停留、覓食、繁殖的理想家園。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許多候鳥留在新疆過冬,甚至是“常住”。近年來,人們發現黑頸鶴、灰鶴、大天鵝、灰雁、赤麻鴨等候鳥在環塔裏木盆地區域越冬越來越常見。

“候鳥選擇在新疆過冬,除了新疆南部氣候較為溫暖外,與生態環境改善也緊密相關。”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志願者委員會主任委員茍軍説,濕地面積增加、人類干擾減少、食物充足等因素,為候鳥提供了安全的棲息環境,使它們願意留下來。

織密鳥類“保護網”

走進福海縣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你會被這裡各種各樣的引鳥設施吸引。有用細木條製作的昆蟲賓館,有用石頭壘起的鳥塔,還有搭建在樹枝上的鳥巢、鳥窩、招鷹架等,總數達500多個。

福海縣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處於全球候鳥中亞及東非—西亞等遷徙路線上,是候鳥飛越天山和阿爾泰山的“能量補充站”。為了給鳥兒們營造良好的棲息環境,福海縣在濕地公園周邊建設了大量的引鳥設施,鳥兒們可以“拎包入住”,更好地在濕地停留生活。

“每年10月開始,大量候鳥會陸續飛抵濕地公園,並停留50天左右。湖裏的魚類資源和水生植物為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福海縣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任躍虎説。

通過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引鳥設施等“貼心服務”,福海縣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的鳥類種類從2017年的60余種增加到現在的270余種,吸引了白頭硬尾鴨、大天鵝、疣鼻天鵝、白尾海雕、鸕鶿等珍稀鳥類前來繁殖棲息。

2023年11月27日,福海縣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出現了數萬隻赤麻鴨在湖面上空飛翔的罕見景象。“這麼多水鳥一起飛翔,場面太壯觀了。”目睹這一幕的遊客王洪海興奮地説。

新疆通過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為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了溫暖港灣。目前,新疆劃定自治區級以上自然保護區28個,總面積183450.56平方公里,佔全區面積的10.8%。新疆各地採取退耕還濕、濕地生態補水、棲息地恢復、濕地植被恢復等措施,擴大濕地面積,改善了濕地生態狀況,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環境。

“公眾保護鳥類的意識有了很大提升。”茍軍説,以前捕鳥的事時有發生,但近些年這種現象已非常少見,各地積極採取措施,為候鳥遷徙保駕護航。這種變化反映出全社會對於愛鳥護鳥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注。

候鳥遷徙是大自然中一幅壯美的畫卷。隨著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新疆將為候鳥提供更多保護,讓鳥兒們在綠水青山中盡情翩躚起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編後

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

“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落霞與孤鶩齊飛”……候鳥遷徙季,這些詩畫中的場景在天山南北的湖泊、濕地和草原頻頻上演,這些美麗的精靈在新疆棲息、越冬,正是近年來新疆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的生動呈現。

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新疆現有鳥類490余種,約佔全國鳥類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有300余種屬於候鳥;近10年,新疆鳥類種類增加了60余種;每年經過遷徙線路進入新疆的候鳥數量高達上百萬隻……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使來到新疆的候鳥數量不斷增長,一度罕見的候鳥如今成為一些地方的“常客”,天山南北儼然一幅躍動生機的《千里江山圖》。越來越多的鳥兒選擇在新疆棲息、越冬,就是我區生態環境良好的有力佐證。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近年來,在“兩山”理念指引下,新疆堅持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推進高品質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綠色版圖接續擴展。讓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繼續共同守護新疆的藍天綠地,讓更多候鳥成為美麗新疆的“常客”,共同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候鳥越冬成“常客” 翩躚起舞入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