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刺繡精品亮相蘇博 呈現江南畫繡史
近日,江蘇蘇州博物館舉辦“出走露香園——江南畫繡史”特展,展出多家文博機構及私人藏家收藏的100件(套)刺繡精品,通過“以畫入繡”“露香園繡”“宮墻內外”“以繡自立”“風月同天”5個板塊,講述江南畫繡發展史及其背後的女性故事,讓觀眾深入感受刺繡藝術魅力。
刺繡作為一門傳統技藝,在中國流傳數千年。到了宋代,刺繡藝術從日用品裝飾逐漸發展為一類獨立的藝術形式。宋徽宗崇寧年間,翰林圖畫院增設繡畫專科,由宮廷畫師指導匠人製作以繪畫為底稿的繡品。
遼寧省博物館藏《刺繡海棠雙鳥圖》是一件珍貴的宋繡佳作,原為清宮舊藏。宋代刺繡顏色較為柔和,與宋畫風格一致。此圖花蕊、花萼以褐色線齊針繡,花瓣、葉子和鳥用套針繡、搶針繡。花瓣用白色、淺黃色、深黃色層層退暈,花葉用深淺不同的藍綠色和米灰色、黃色絲線繡成,表現出綠葉逐漸枯黃的效果。鳥以黑、灰、白三色線繡出濃淡層次。整幅作品淡雅雋秀,生機盎然。
明嘉靖年間,顧名儒與其弟顧名世在松江(今上海)築“露香園”。顧家內眷擅長刺繡,將文人畫意與刺繡技法巧妙結合,開創了“以針為筆,以纖素為紙,以絲線為顏色”的畫繡藝術,被稱為“顧繡”。據記載,顧繡由顧名世長子顧其英之妾繆瑞雲所創,而以顧名世之孫媳韓希孟造詣最高。韓希孟擅長繪畫,精於刺繡,常以宋元名畫為摹本入繡,同時代的董其昌、譚元春、陳子龍都曾為其作品作跋。顧繡常用“虎頭”“露香園”“青碧齋”“韓氏女紅”作為繡印,其中,“韓氏女紅”即韓希孟作品,是顧繡中唯一以本人姓氏落款者,世稱“韓媛繡”。
遼寧省博物館藏《韓希孟繡花鳥冊》共十開,每開一面刺繡,一面題識。《萱花蛺蝶圖》中,一株萱草下有幾朵野菊,一隻蝴蝶飛繞其間,栩栩如生。萱花花瓣用白色、黃色、紅色絲線退暈繡,野菊花花瓣、蝴蝶翅膀用長短針。作品左下角繡“韓氏女紅”方印。對開題一首七言律詩,下押“快庵”朱文印。
蘇州博物館藏《顧繡杏花村圖》以唐杜牧《清明》詩為題材,在素綾上繡杏花村圖。整幅畫面運用多種針法繡成,如牧童、老翁的衣服用散套針,並留出水路,達到自然飄逸的效果;松柏、垂柳、傘骨、旗桿用接針,表現隨風飄蕩之感;樹榦使用雙色擻和針法體現其粗壯挺拔;牛的臉、鼻、尾、蹄、肚採用搶針、散套針、接針、辮子股針等針法。石梁、山丘、水流以畫為主,運用滾針勾勒,靜中見動;遠處的山峰、堤岸上的小草、矮樹、人眼等以彩繪點染,補色套色,畫繡結合,相得益彰。
清初,顧名世曾孫女顧蘭玉因家庭變故,為生計設帳授徒30餘年,女子爭相傳習,使顧繡逐漸走向商品化生産。
南通博物苑藏《露香園繡董其昌行書晝錦堂記屏》共12幅,繡于清康熙年間,以董其昌所書歐陽修名篇《晝錦堂記》為藍本繡制,白緞為底,藍色絨繡,字字清晰,針針細密,體現了顧繡高超的技藝。張謇在屏末作長題記述鑒定、購藏此屏的故事。此繡屏集文章、書法、繡藝、題跋于一身,堪稱“四絕”。
清康熙朝確立內務府制度,大量宮廷御用刺繡由蘇州織造製作。蘇州博物館藏品保管部楊宇萌告訴記者,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時期蘇州刺繡統稱為顧繡,顧繡的選稿、設色、技法、風格都影響了宮廷刺繡,成為最上乘蘇繡的代名詞。
清同治六年(1867年),蘇州65戶繡莊集資創立“錦文公所”。這是刺繡業最早的同業公所,促進了蘇繡的發展壯大。
沈壽是近代傑出的蘇繡大師,前承顧繡傳統、後啟蘇繡新風,被俞樾稱為“針神”。沈壽出生於蘇州一個刺繡世家,原名雲芝,後更名為壽,字雪君,晚號雪宧,又別號“天香閣主人”。1905年,沈壽夫婦赴日本考察,看到西洋繪畫與日本美術繡。回國後,沈壽首創“倣真繡”,將西洋畫中的“求真”與“肖神”融于刺繡技法中。
南通博物苑藏《沈壽繡蛤蜊圖》是倣真繡代表作之一。此圖繡大小蛤蜊6隻,採用纏針、拖針、滾針等針法,通過明暗對比突出蛤蜊的質感。大蛤蜊的高光部分留出緞子繡底,巧妙襯托出蛤蜊的光亮,底部則用淺棕色烘染而成。繡面左下方題“沈壽”名款,繡“雪君”朱章,右下角繡“姓名長在禦屏風”朱印。
沈壽不僅是刺繡藝術家,還是刺繡教育家。她先後在北京、蘇州、天津和南通等地辦學傳藝,倡導女子“自強”“自立”。1914年,張謇在南通創辦女工傳習所,沈壽任所長兼教習。在傳習所期間,沈壽培育出一批批刺繡好手,並與張謇合作完成《雪宧繡譜》,推動刺繡事業傳承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沈壽的弟子金靜芬任蘇州刺繡研究所副所長。她親手繡制人物、花木、蟲魚、建築等40幅代表傳統針法的樣本,並注寫説明,彙編成冊,指導學生學習。蘇州刺繡研究所先後培養出顧文霞、余福臻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將蘇繡發揚光大。展覽中呈現了《金靜芬繡枯木竹石圖》《顧文霞繡黃貓》等作品,反映了現代蘇繡的傳承脈絡。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百件刺繡精品亮相蘇博 呈現江南畫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