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撐起鄉村振興“致富傘”
“春種、夏管、秋收、冬閒”,冬季本是農閒時節,然而,在高陵區鹿苑街道張家村淑蘭農場的菌菇大棚內,農場主周鐵良和他的工人卻沒閒著,他們每天忙著採摘、裝菇、稱重、裝車,農場裏一片“冬閒人不閒”的繁忙景象。
高品質菌菇備受青睞
眼下正是出菇旺季,26日早上10點,記者走進農場內1號菌菇大棚,掀開布簾,陣陣菇香撲鼻而來,一排排奶白色的菌棒整齊擺放,一簇簇爭相冒頭的菌菇探出“小腦袋”,鮮嫩誘人。和棚外寒冷乾燥的天氣不同,棚內的濕度宜人,菌菇長勢旺盛。在農場大門前,一輛等待運輸的冷鏈車停在門口,工人們正麻利地將一筐筐剛採摘下來的新鮮菌菇搬運上車。“今早又要拉走一車,趁著天氣不錯,得趕緊裝筐運輸。”農場主周鐵良説。不一會兒,1000余筐菌菇已裝完,周鐵良向司機交代了幾句,冷鏈車便直奔南方幾個大城市的餐桌與市場。
周鐵良種植的菌菇品種是平菇6035,與普通菌菇相比,其口感佳、營養價值高,更適宜高溫天氣。“除了品種優良,6035這個品種夏天也出菇,這樣可以填補夏季市場的空缺,基本可以做到全年不間斷供應市場。”周鐵良説。由於口感好、品質高、營養價值豐富,通過網上售賣、微信群預訂、口碑相傳等方式,每年12月豐收季來臨前,周鐵良種植的菌菇大多已被熟客預訂,並遠銷至成都、武漢、上海等市。
“種”出綠色産業化之路
最初,周鐵良並不是種菇能手,也經歷了多次嘗試。“要想種出味鮮、天然無公害的菌菇,單靠優質菌種遠遠不夠,還要給菌菇提供溫度、濕度、光照等適宜的生長環境。”周鐵良説。在農場成立之初,技術不精的他便經常請專家到農場來“問診把脈”。
“農場剛成立不久,區農業農村局的技術專家便經常到大棚實地考察,並就菌菇裝載、消毒滅菌,接種、培育、出菇等程式,以及採摘時機、如何防治病蟲害等具體問題,對我們進行手把手指導,助力菌菇增産增收。”周鐵良説。隨著種植技術逐漸成熟,農場的菌菇産量不斷提升,如今淑蘭農場年産菌菇棒約40萬棒,年銷售額近600萬元,主要銷往南方城市及周邊的農貿市場,逐步實現了規模化、專業化種植。
高效增收的同時,綠色環保也是菌菇基地高效運轉的保障。“我們在使用小麥麥糠、玉米芯及秸稈等無污染廢料進行種植的同時,還將菌菇生長過程中産生的農業廢料製作成有機肥料,作為菌菇種植的養分補給,進行二次利用,變廢為寶。”周鐵良説。2022年,淑蘭農場還被國家農安中心認證為全國農産品全程品質控制技術體系試點,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在保證菌菇營養美味的同時守住了“舌尖上的安全”,從選擇優良品種到發展綠色種植,淑蘭農場的菌菇種植走出了一條高效、綠色、環保之路。
抱團致富路更寬
當天中午,女工趙靜妮還在3號棚忙著采收,只見手指輕輕一扭,新鮮厚實的菌菇就脫離了菌棒,不一會兒就採了滿滿一筐。“家離大棚房就十多分鐘路程,平時主要幹些採摘、裝筐、稱重、運送的活兒,活不累還能照顧上家裏,每個月能掙4000多元,過得很充實。”趙靜妮笑著説。每年的菌棒灌裝和採摘時節,張家村和周邊不少村民都會過來幹活,他們已經成為基地的“老員工”,菌菇産業的發展既解決了用工荒,又為周邊幾十名農戶提供了生活保障,為當地菌菇産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周邊的村民看到周鐵良種植菌菇有了盼頭,紛紛主動向他請教種植技術。於是周鐵良又手把手教村民一整套菌菇培植技術,並提供菌菇生長全週期與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務培訓,帶領他們走上致富路。
“周師傅不僅教我們種植技術,還幫著我們找銷路、賣菌菇,去年我們家凈收入近10萬元,既省心又放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説到這裡,張家村村民陳文麗臉上樂開了花。在周鐵良的幫助和帶領下,如今,周邊30多戶村民學會了菌菇種植,自己當上了“老闆”的同時,又成為周鐵良的合作夥伴,大家互相幫助,共同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致富路。
從單打獨鬥變為抱團取暖,周鐵良通過“農場帶動農戶”的模式,讓更多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增收致富。在張家村,小小菌菇四處“飄香”,不僅為群眾撐起了“致富傘”,更在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上種出了新希望。記者 王卉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小菌菇撐起鄉村振興“致富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