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鎮巴:“黨建+”出聚合效應

隆冬時節,巴山深處的鎮巴縣,中藥材種植基地裏,村民們忙著收穫今年最後一茬中藥材;村落裏,平坦的水泥路面乾淨整潔,頗有韻味的陜南民居錯落有致,精心收拾的農家小院迎接著每日到來的遊客……

近年來,鎮巴縣把黨建作為促進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探索“黨建+”新模式,紮實推進當地人居環境整治、紅色資源挖掘、特色産業發展等重點工作,實現了黨建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同頻共振,激發出“1+1>2”的聚合效應。

■ 老舊村莊的新顏值

12月12日,鎮巴縣長嶺鎮分方村村民董天娃家中,不大的庭院收拾得乾淨溫馨,院前空地上新栽種的冬青生機盎然。

一年前,這裡還是另外一番模樣。那時候,一次意外事故讓董天娃的雙腿落下殘疾。因行動不便,他家房前屋後石頭瓦塊亂堆、雜草叢生,影響到了左鄰右舍,成了村裏人居環境整治的“老大難”。

今年3月,分方村黨支部商議決定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四支隊伍”力量,對董天娃家進行大掃除。大家既當指揮員又當清理員,不僅對董天娃家門口亂堆亂放的雜物進行了徹底清理,還制定了值班表,定期輪流到其家中幫忙打掃衛生、整理物品,讓董天娃的家裏裏外外煥然一新。

為提高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分方村探索推出“積分制”和“紅黑榜”亮曬機制,每月組織村民代表、黨員、志願者對家家戶戶的環境衛生進行評比打分,並將評比結果與村集體經濟收益分紅、愛心超市積分兌現掛鉤。目前,每季度“一評比、一排位、一通報、一觀摩”工作機制已在長嶺鎮推廣實施。

“現在,環境美起來了,大家自覺維護環境的意識增強了,精氣神也更好了。”分方村村民董安銀説。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關鍵點。鎮巴縣積極推動黨建引領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度融合,通過建立整改臺賬,把責任落實到村、到組、到人。各級黨員幹部帶頭示範、下沉一線,分片包乾開展環境衛生清理整治;各村(社區)通過召開院壩説事會、村民小組會、黨員大會等方式,面對面為群眾宣講環境整治相關政策及其重要性,逐步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用新格局。

■ 文旅融合的新前景

12月9日,天剛濛濛亮,黎壩鎮柳營村村民田小麗就開始忙碌起來,準備食材、規整物品、收拾院子,為迎接週末前來的遊客作準備。得益於當地民宿旅遊的火熱發展,土生土長的田小麗如今擁有了新身份——渡心泉舍民宿店老闆。

“這幾年,村裏的環境越來越好,遊客也多了起來。今年已經有1500余人次入住我們的民宿了。”田小麗笑得合不攏嘴。

黎壩鎮以黨建為引領,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發揮綠色生態優勢,對川陜紅色交通線黎壩交通站舊址進行維修加固及陳列布展,使之成為遊客和廣大黨員重溫紅色歷史、領悟紅色精神的重要基地。

紅色旅遊帶動了鄉村旅遊等新業態的發展,也為當地百姓增加了更多家門口就業、創業的機會。

針對各村無産業帶頭人和産業發展弱小散單現狀,黎壩鎮黨委和各村黨支部發揮領頭雁作用,整合資源、盤活閒置、統一開發,將紅色研學、民宿體驗、休閒農業等多種元素進行融合,帶動農戶發展庭院經濟,集中資源示範打造精品民宿、家庭客棧、農家樂、採摘園、網紅餐飲等,形成了優勢互補、串點成線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

一幢幢民房經過翻新、改造,變成了一間間民宿,與村裏的美景、美食一起,吸引著周邊地區的遊客慕名而來。

“黎壩‘旅居小鎮’通過打造省級旅遊示範鎮品牌、發展特色旅遊産業,讓‘方寸地’變成了‘致富園’,已相繼帶動26戶農戶搭上旅遊致富快車,戶均年增收6萬餘元。”黎壩鎮鎮長康旭告訴記者。

黎壩“旅居小鎮”的成長史,是鎮巴縣以黨建賦能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如今,草壩景區、興隆楮溪源茶旅、青水苗寨等一批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農事體驗于一體的文旅融合項目,已成為撬動當地發展的重要杠桿,為周邊群眾帶來更多增收致富的門路。

■ 特色産業的新路子

12月13日,簡池鎮天芽茶業基地,500余畝茶園連成一片,隱在雲霧繚繞的高山中,盡顯詩情畫意。

近年來,鎮巴縣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茶産業提檔升級、助力農民多環節增收的強大引擎,全面推廣“黨支部+公司+農戶+基地”新模式,引導茶葉企業加快提升茶葉品質,把茶企、合作社、家庭農場串聯起來,形成集體協作、分工明確、利益共用的新型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條村美民富的振興之路。

“在茶園幹活既能照顧家裏,又能有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我很滿足。”正在茶園除草的吳名春説,在天芽茶業基地,像他這樣的採茶工忙時需要100多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村裏的脫貧群眾。

據了解,該鎮通過天芽茶業基地先後帶動120余戶群眾就業。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讓鎮巴縣成為淫羊藿等中藥材及魔芋的優生區。如何將特色資源變為特色産業、將特色産業變為富民産業?

鎮巴縣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宜養則養、宜種則種,以“五星創建、雙強爭優”活動為載體,構建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1+4+N”(1個村集體組織,4種發展模式,N個增收渠道)新模式,通過建強産業鏈發展特色産業。目前,全縣形成了茶葉、畜牧、魔芋、中藥材四大主導産業和蠶桑産業、食用菌産業等特色産業。

一個個蓬勃發展的鄉村特色産業,讓山貨走出大山,成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堅實支撐。

目前,鎮巴縣共有茶園面積16.3萬畝,年生産茶葉6313噸,實現産值12.3億元,茶産業從業人員7.9萬餘人,年每人平均茶葉收入6000余元;中藥材累計種植30萬畝,訂單藥材種植面積2.6萬畝;魔芋穩定種植面積10萬畝、畝産1900公斤,面積和産量均位居漢中市第一。本報記者 席晨 通訊員 鄒莉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鎮巴:“黨建+”出聚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