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新洼地”到“寧夏智造”
——寧夏突出創新核心地位全力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
今年9月,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發佈《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22年寧夏R&D經費支出規模達79.38億元,同比增長12.7%,高於全國平均增速2.6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8位、西北第2位、沿黃九省區第1位。
從曾經的“創新洼地”、西部欠發達地區,到鼓足幹勁、全力打造區域科技創新新高地,寧夏以創新驅動激發新動能、成就新變化、孕育新發展。
寧夏銀利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焦海波的夢想是堅持技術創新,使銀利電氣的技術水準走向行業巔峰。如今,這個夢想在技術團隊的努力下,已成為現實。
如今,銀利電氣生産的電子磁性器件伴著神舟飛船一起升上太空,助力高鐵動車聯通東西南北,陪著新能源汽車跑遍神州大地……靠在創新路上一次次突破“卡脖子”技術,銀利電氣用創新助力中國速度,也用實績擦亮了“寧夏品牌”。
“每一次挑戰,我們都全力以赴。創新無止境,要做,就做最優。”12月20日,回顧多年創新曆程,焦海波這樣説。
“領跑”,是創新的終極目標,也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不竭動力。
在位於石嘴山市的寧夏維爾鑄造有限責任公司産品展廳內,每件展品背後都有一段關於企業立足寧夏創新需求,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故事。
“公司能實現發展,主要在於立足産品革新需求,通過科技創新,將劣勢轉化為領跑優勢。”寧夏維爾鑄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小寧説,寧夏的區位環境,決定了與市場距離相對較遠,但企業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彌補劣勢、掌握核心科技,在市場上擁有絕對競爭力,實現長足發展。
如今,維爾鑄造研發生産的高鐵枕梁被廣泛運用在各種型號的高鐵列車和動車上——這是企業從零起步,依靠創新實現高鐵技術國産化的可喜成果。
同樣的故事,在寧夏的科技企業和培育孵化平臺上演著。它們中,有的百煉成鋼,成為享譽行業的“單項冠軍”,有的深耕細作,在海內外市場“開疆拓土”,成為寧夏技術創新的生動縮影。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將寧夏打造成為區域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積極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自治區實驗室,佈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倚仗,是産業堅定發展自信的最強底氣,是區域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數據顯示:2022年全區企業研發經費比重達81.4%,高於全國平均水準3.8個百分點;全區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達到609家,佔比41.2%。與此相對應的是:截至2023年11月,全區科技成果登記數達到1220項,同比增長112.54%;全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8.96億元,同比增長116.82%;技術合同登記數達到3960項,同比增長72.85%。
數字背後是變化,更是希望。近年來,寧夏企業圍繞“六新六特六優”等重點産業需求,産出了一批重大技術成果。其中,超大口徑調壓裝置關鍵用閥成為中俄輸氣管線“超級工程”的關鍵設備、高壓交流快速真空開關開發應用、2000萬噸智慧綜採輸送裝備……一系列優秀科研成果,在國家重大工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中,留下了“寧夏智造”的閃亮名片,成為寧夏打造區域科技創新新高地的重要支撐。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從“創新洼地”到“寧夏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