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雙跨平臺促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11月下旬,2023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大會以“數實融合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為主題。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魯春叢在大會主旨演講中提到,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産業基礎不斷完善。截至目前,我國已培育50家雙跨平臺(跨行業跨區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重點平臺工業設備連接數近9000萬台(套)。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是面向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需求,構建基於海量數據採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支撐製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工業雲平臺。其中,雙跨平臺是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最高發展水準的代表。雙跨平臺發展迅速、創新活躍,正成為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硬支撐、引領高品質發展的強引擎及未來競爭的新優勢。

雙跨平臺特徵顯現

前不久,工信部發佈2023年新增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清單公示。公示顯示,2023年我國新增20余家雙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目前,雙跨網際網路平臺共計50家。

在數量增加的同時,雙跨平臺特徵也不斷顯現。在今年召開的2023中國(江西)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創新合作中心秘書長李煒發佈《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發展八大成效》(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雙跨平臺發展規模呈現健康有序、高品質的增長態勢,平臺平均連接工業設備超218萬台、平均承載工業機理模型超2.45萬個,覆蓋9大領域。雙跨平臺整體開放運營能力突出,平均營業收入已達到69億元,平均工業App數量達8738個,平均服務企業數量超過23.4萬家。

多省市高度重視對雙跨平臺的打造和扶持,從政策體系、人才培養、生態載體等方面加強保障,正在打造以雙跨平臺為牽引的産業發展生態。

雙跨平臺的發展離不開政策力推。李煒介紹,從政策體系看,目前,全國已有30余個省區市圍繞“建平臺”和“用平臺”部署重點任務,已基本形成了部省聯動、梯次發展、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並取得了積極成效。從區域分佈看,其發展漸趨均衡,已經覆蓋全國16個省份,兼顧東中西部。

從成長路徑看,李煒表示,雙跨平臺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源於傳統製造企業,立足行業知識沉澱和工業基因,深耕製造業工業場景的平臺,佔雙跨平臺總數的62%;二是源於資訊和通信設備製造企業,立足資訊技術優勢和網際網路基因,為製造業工業場景提供雲化軟體整合服務的平臺,佔雙跨平臺總數的22%;三是源於軟體企業,兼顧軟硬體研發,為製造業工業場景提供資訊和通信設備生産運維服務的平臺,佔雙跨平臺總數的16%。

“我國不斷深化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紮實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發展。”工信部資訊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王建偉介紹。

在此過程中,雙跨平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報告》指出,雙跨平臺正加快尋求突破技術短板,分層釋放應用潛能,推動生成式人工智慧、大模型等新技術在工業領域探索應用。在邊緣層,邊緣計算技術推動計算、應用資源從雲端向邊緣側下沉,雲邊協同體系建設逐漸完備;在平臺層,人工智慧、區塊鏈、數字孿生、工業視覺等技術與工業場景深度融合。

“雙跨平臺之所以能夠整合IT、OT、CT、DT等各類技術,關鍵在於産業界各方持續投入研發力量。”李煒介紹,雙跨平臺正聚焦網關、工業軟體、數據庫、作業系統等核心領域抓緊佈局。與此同時,雙跨平臺瞄準産業鏈供應鏈薄弱環節,持續加強國産産品研發與應用。

助力切實解決實際問

汽車、大飛機、工程機械等裝備製造業探索協同設計、虛擬驗證、遠端運維等模式;家電、服裝等消費品行業創新大規模定制、用戶直連製造、共用製造等模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共遴選發佈218個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超過240家。

《報告》顯示,雙跨平臺通過生産、存儲、運輸、接收、利用處置、環境容納全流程閉環管理,賦能高耗能行業實現關鍵生産工藝能耗的數字化和透明化。

在傳統的規模化工業生産模式中,工廠的生産線相對固定單一,很難滿足不同客戶個性化、小批量的訂單需求。如今在三一重工樁機工廠,“智慧大腦”工廠控制中心將訂單快速分解到每條柔性生産線、每個工作島、每台設備、每個工人,實現從訂單到交付的全流程數據驅動。沿著數據流程,産品能夠“了解”自己被製造的全過程和細節。

遍佈生産製造全流程的機器視覺系統讓機器真正擁有了適應環境、柔性完成任務的能力。5G高清感測器是機器的“慧眼”,每秒可産生100萬個三維數據坐標。基於5G+AR設備的人機協同,物料分揀、銷軸裝配等流程全部由機器人承擔。機器智慧還能通過免編程方式學習熟練工人的技能和手法,實現技能傳授。

鋼鐵行業存在大量的危險場景和惡劣環境,重體力及重復性勞動較多,監測技術手段落後,生産效率和業務安全性有待提升,對於智慧製造數字化升級的需求十分迫切。

如今,雙跨平臺在工業製造業領域應用廣泛,賦能效應明顯,它通過將大量行業經驗和工藝進行模型化、軟體化,實現工業知識的沉澱、復用和重構,共沉澱工業機理模型超123.7萬個。隨著這一進程的深入,基於平臺的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涌現,雙跨平臺的賦能效應也將進一步放大。

“我們將繼續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有力支撐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王建偉表示。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雙跨平臺促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