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土地託管戶的豐收賬

12月4日,記者走進渭南市臨渭區官邸鎮保王村村民王海榮家,只見玉米像黃色的小山,滿滿噹噹堆在院子裏。

“玉米棒穗多,籽粒抱得緊,又是一個豐收年!今年,我家的10畝玉米收成太好了,秋糧平均畝産650公斤到700公斤,就等著賣個好價錢。”王海榮對秋收的成果十分滿意,“我多虧把土地託管給‘綠盛’。在合作社託管的土地,畝均産量比周邊沒有託管的土地要高50公斤到100公斤,種出的糧食品質也更好。”

王海榮提到的“綠盛”,是渭南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圍繞“耕、種、管、收”4個環節,為農戶提供全程土地託管服務,通過提供“量身定制”的耕種方案,讓農戶足不出戶就能收穫質優、量足的糧食。

渭南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石宇鋒今年30歲,是一名“農二代”。“土地託管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不僅可以實現智慧化、機械化種植,還能解決農村無人種地和土地撂荒問題。”石宇鋒説,“我就想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2012年,石宇鋒退伍後回鄉務農。憑藉敢闖敢拼的勁頭,他不斷學習,掌握農作物田間管理知識。2015年,石宇鋒組建了一支植保無人機專業化病蟲害防治隊,吸引了近20名大學畢業生回到農村投身農業。2016年,石宇鋒組建渭南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帶領平均年齡僅25歲的團隊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

2018年,合作社開始試點土地託管服務。為了打消農戶的顧慮,合作社在臨渭區每隔3000畝至5000畝的耕地間,建設一片100畝左右的示範田,為周邊村民展示“看得見的案例”。目前,合作社的示範田有400多畝,經過精心管理,創下了夏糧畝産735公斤的紀錄。

對於如何種好地,石宇鋒有自己的秘訣。糧食豐收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合作社發揮科技優勢,堅持運用玉米密植高産“5335”機械化播種技術、小麥寬幅溝播技術等陜西省農業主推技術開展田間耕作。

“我們種植玉米時,採用玉米密植高産‘5335’機械化播種技術,將深松、施肥、播種、覆土、鎮壓5道工序一次性完成,從而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此外,該技術也有助於增加玉米的種植密度和養分供應,提高玉米産量和品質。”石宇鋒告訴記者,“通過多種農業技術配套使用,合作社種植的玉米單季畝産提高了約10%。”

在合作社的庫房內,整齊停放著多臺農機。“這是一輛可以實現半無人化駕駛的拖拉機。它搭載了一台農機自駕儀,農機手只需坐在拖拉機上啟動半無人化駕駛系統,拖拉機就能按照設定程式自動完成作業。”合作社農服發展部實習經理劉浪指著身旁的拖拉機説。

目前,渭南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各類農業機械115台(套),可開展整地、播種、植保、施肥和收穫等各環節機械作業。合作社還建立了標準化機械耕作服務監測中心和病蟲害監測中心,設立20余個鄉鎮服務點。

“今年秋糧大豐收,我家種了5畝玉米,平均畝産750公斤,玉米收完在地頭就賣了9150元。”11月27日,看到玉米託管有成效,保王村村民王曉又和渭南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續簽了土地託管合同。

“我在鎮上工作,父母年紀大了,家裏的地沒人種。往年,我把土地流轉出去,一畝地一年的流轉費是400元。今年下半年,我把土地要回來託管到合作社,交了1790元託管費,收穫的玉米賣了9150元,算下來凈賺了7360元。”王曉把土地託管的豐收賬算得明明白白。

如今,願意託管土地的農戶越來越多。“截至目前,保王村有137戶農戶託管了土地,其中25戶是今年新增的。全村託管土地1047畝,託管後一年兩茬糧食作物畝均增産100公斤至150公斤。”渭南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保王村土地託管業務的聯絡員韓茂盛説。目前,該合作社共管理託管土地2.7萬餘畝,涉及渭南市臨渭區、華陰市、合陽縣、大荔縣等地。渭南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先後獲得“陜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百強示範社”“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等多項榮譽稱號。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土地託管戶的豐收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