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江新區

西安城墻講述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專訪西安城墻管委會副主任吳春

編者按:

為全面展示曲江新區在産業發展、項目建設、文化傳承與創新引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絲路新聞全媒體以“精彩蝶變 魅力曲江”為主題,通過系列原創報道結合融媒體産品,帶領廣大網友走進曲江、了解曲江,感受曲江之美,講好曲江故事,唱響曲江聲音。

精彩蝶變 魅力曲江

“城之所以為城,就是因為有城墻。西安是名副其實的城啊!它的城墻赫然完整,獨身站定在護城河上的吊板橋上,仰觀那城樓、角樓、女墻垛口,再怯懦的人也要豪情長嘯了。”著名作家賈平凹曾如此寫道。

青磚鋪地,青石壘築,恢弘壯麗,閱盡千年……從歷史的斑駁中不斷蛻變的西安城墻,作為西安重要的城市標誌,始建於隋唐,擴建於明代,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世界級寶貝”。

圖片12

這座歷經歲月滄桑,矗立至今的城墻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人講述著它的故事。

從漫長的歲月中穿梭而來,西安城墻走過自然、戰亂帶來的病害侵襲,煥發出新的榮光。西安城墻如何成為大遺址保護開發和文旅融合發展的典範?近日,記者對西安城墻管委會副主任吳春進行專訪,揭開西安城墻保護與傳承利用的故事。

圖片13

西安城墻多次庇護西安人

西安城墻已有1400多年曆史,全長13.74公里,是西安的城市標誌和象徵,西安人民也對西安城墻充滿了深厚情誼。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您如何與西安城墻結緣?

吳春:出於一種對人們在古代怎樣生活、千年前的城市是什麼樣子的好奇,我在大學時期選擇了考古專業。我的母校——西北大學就坐落在西南城腳,每次一進校門,抬頭就能看到屹立千年的城墻。那時候的西安城墻,在西安人民的努力下剛修整起來。當時的我,對城墻充滿敬畏,經常在城墻下散步讀書,就這樣城墻陪伴了我大學四年的生活。

1988年畢業後,很榮幸,學有所用,在考古發掘一線工作15餘年,又先後在文物部門從事古建築維修工作、在大明宮做大遺址保護工作。2018年,我進入了西安城墻管理委員會,專門從事西安城墻保護傳承工作。

這一次,我與城墻更近了。

圖片14

記者:您能講一下西安人和西安城墻的關係嗎?

吳春:近現代以來,西安城墻多次庇護了西安人。

1926年,北洋直系軍閥率領10萬人馬圍攻西安。國民軍將領楊虎城、李虎臣率領陜軍1萬餘人,堅守古城8個月,史稱“二虎守長安”。當時,楊虎城、李虎臣退到城墻內,以城墻為防線,展開殊死抵抗,許多西安市民也來到了城墻以內,躲避戰亂。這是西安城墻歷史上首次發揮軍事守備功能。

西安城墻保了西安市民安全,西安市民也因此對西安城墻充滿深厚感情。

抗日戰爭時期,西京籌備委員會帶領軍民在城墻內側修建防空洞,增強防空洞的安全性。西安城墻內墻共有幾千個防空洞。後來,我們通過科技探測發現,城墻馬面內還有碉堡。

西安城墻再一次庇祐了西安市民。

圖片15

西安城墻經歷三次大修

多年的工作中,吳春梳理西安城墻發展脈絡。她認為,在漫長的歷史中,西安城墻經歷三次大修,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和面貌。

記者:如今的西安城墻煥發著青春活力,您能談一下它青春永駐背後的故事嗎?

吳春:西安城墻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西安城墻經歷過三次大規模修築。

西元582年,隋文帝下令建設新都,委任著名的建築和水利專家宇文愷負責都城的規劃設計。宇文愷勘察發現,龍首垣南麓六條余脈隱隱凸起,形成六條高坡,暗合《周易》的乾卦卦象,於是附會《周易》,自北向南,將各高坡賦以“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之意,並據此對全城進行了規劃。他設計了城墻,將宮城、皇城與郭城隔離開來,改變了以前“宮室與百姓雜居”格局,形成“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形態。之後,隋朝動用10余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位於大興城皇城西側的含光門,就是在那個時期所建。這是西安城墻誕生以來的第一次大修。

圖片16

我們通常看到的西安城墻是明清時期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目前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完整,也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垣之一。

在畢沅任陜西巡撫之後,他認為西安府城墻經過了幾百年要進行大修,遂在乾隆年間上書,對西安城墻進行徹底的修築。這是西安城墻自建立起以後,第一次徹底的大修。乾隆皇帝非常重視,給畢沅兩個原則,一不惜重金,國力支援;二尋舊制,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修舊如舊,按照原來的規模,按照原來的規制,進行大修建。這是西安城墻的第二次大修。

從清代到辛亥革命再到民國時期,又經歷了幾次戰火,城墻已經是殘垣斷壁。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進行國家生産恢復的時候,有過城墻的存廢之爭。1981年改革開放時期,恢復經濟生産也有存廢之爭,到底是拆掉城墻,發展現代化社會主義經濟,還是延續歷史文明。中央領導人以高瞻遠矚的歷史觀,把城墻保留了下來。1983年之後,西安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修復城墻,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市人民修城墻。1983年到2004年解放門的最後貫通,標誌著西安城墻得以完整展現在世人面前。

今天的城墻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景區,更是人們對文明對文化發展,對城市發展信心的標誌。

為城墻保護注入“黑科技”

為守護西安城墻肌體健康,近年來城墻管委會利用多項“黑科技”,對城墻“望聞問切”。

記者:您能介紹一下城墻保護中的科技力量嗎?

吳春:由於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所限,在20世紀八十年代,城墻修復就不可能像今天對文化遺産嚴格的保護和技術指導下進行,因此當時就有一些特殊時期,比如説經過長時間的下雨,會有雨水的滲透,特別是濕陷性黃土地區,最怕的是水泡了之後黃土會失重下陷,對城墻上部的建築而言,難免就會産生下沉,出現凹陷,再加上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老百姓在城墻上挖了一些洞,有的是居住,有的是儲存一些東西,在雨水的浸泡下可能就會出現病害。

為更加科學地對西安城墻進行保護,2004年,西安城墻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一支集合保護、研究、修繕、傳播、運營管理為一體的專業團隊開始為西安城墻提供更科學、可持續的保護。西安城墻也開啟了“預防性保護”的創新探索,成為全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先行者。

圖片17

在城墻保護中,注入“黑科技”。在修舊如舊的傳統修復基礎上,我們和地球物理部門等十幾個國內頂尖測繪、勘察等單位聯合,通過無人機掃描墻體病害,並和中南大學合作,採用探地雷達和面波等方式,對城墻內部空洞等隱患進行無損探測,將探測精準度提升到了95%以上。

經過對以往修繕工程的不斷回顧與反思,目前我們實行了“1+N”巡查工作模式:“1”是負責巡查工作的文保部門,“N”則是城墻管理機構全體職工乃至普通遊客及市民,讓管理部門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提早解決問題。在巡查機制健全的基礎上,我們設置了8000多個數字化監測點,以此作為“聽診器”,對包括古建、墻體、護城河周邊、甚至地鐵對城墻的影響都進行了監測,率先在全國創造性地摸索總結出“四色”(綠、黃、橙、紅)分級預警監測體系,建立起多行業專家的研判機制,確保對城墻病害了然于胸的同時,更能第一時間應對各類突發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保護方案。

2021年,西安城墻入選國家第一批文物預防性保護試點單位。

圖片18

保護與開發相輔相成

文物的保護和發展是新時代面臨的現實課題。如何在保護文物的同時,為其注入新的活力,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作為“活著的歷史”,西安城墻承載著文脈的延續。如何保護傳承好這段歷史,多年來,西安城墻以生動實踐,為文物保護的傳承和發展提供範例。

記者:您如何看待文物保護與傳承發展的關係?

吳春:保護和發展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沒有發展就難以有效保護。尤其是對於古建築而言,如果沒有合理使用,老化速度會變得更快。

歷史不是冷冰冰的,歷史與城市記憶是連結的,要充分挖掘歷史文化遺産價值,因此,在西安城墻的保護過程中,我們的前提是探索如何將城墻資源合理利用。

因此,依託城墻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以“讓文物活起來”為目標,以文物保護為基礎,以創新性、參與性、互動性為原則,以遺産保護、文化傳承、合理利用、文旅融合、城市發展為抓手,以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標準服務、文物展示、城市更新、交流合作、宣傳推廣為舉措,構建“敬畏+熱愛+尊重+傳承+復興”五位一體的西安城墻文物保護利用方式。

依託西安城墻巨大的遺産價值及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先後舉辦2016年央視春晚分會場、新春燈會、國際馬拉松、國際光影藝術節、絲綢之路電影節等各類文化惠民活動。舉辦各類活動期間,我們也會對所有文化活動進行文物影響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在確保遺産安全的前提下,規範文化活動的範圍、規模、形式、最大客流和載重等。

2022年10月,西安城墻“數字化助力西安城墻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産傳承”項目入選2022年文化和旅遊數字化創新實踐十佳案例,成為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産傳承的標桿。將來,我們還將用數字方艙平臺,推出歷史遊戲,讓遊客們更加方便地了解城墻歷史。

圖片19

記者:西安城墻在文旅融合、保護與開發利用共同進步中,還採取了哪些創新措施?

吳春:作為古城的“門面擔當”,西安城墻緊跟潮流不斷拓寬發展路徑,在“遺産+文化+旅遊”上深琢磨、下功夫、勇創新,以文旅融合理念探索文化遺産活化利用、傳統文化衍生發展的創新路徑,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斷推動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

在新型文旅融合發展中,西安城墻通過沉浸式文旅活動的多元構建,打造文旅融合新典範。我們以唐代禮儀文化為主題,打造了世界唯一的以盛唐禮儀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文化演出——《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為五湖四海的遊人們展示唐文化符號。遊客通過《永恒之城》《唐韻風神》《盛世長安》三大演出篇章,按照“迎賓”“觀禮”“觀演”“謝幕”的順序,讓遊客獲得國禮迎入長安城,一夜看盡長安花的完整體驗。同時,根據該演出,我們衍生出“盛唐天團”,打造出唐小妃、城小將、李小白和波斯客IP,開發了300多種文創産品,深受遊客喜愛。

圖片20

此外,我們通過西安城墻新春燈會、西安城墻國際音樂節、風箏節、博物館奇妙夜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播形式,向世界展示了西安城墻的歷史風貌及文化內涵的同時,讓遊客近距離接觸了千年曆史文明,多層次、多角度提高了公眾文化認知。

在場景運用上,對西安城墻南門箭樓遺址博物館、南門月城保護傳承專題博物館進行了提升改造。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則積極舉辦《畫外畢加索——藝術大師的匠心之作》《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國》《遼闊的南海—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等主題文化藝術展覽,活化古建利用模式,將城墻上建築與傳統藝術展示相融合;西安城墻上的敵樓再成為錦灰堆藝術館、甲胄博物館、范燕燕藝術中心、城磚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藝術場所;在全面開放的護城河景區,悠閒散步、遊弋泛舟……多樣化的文旅融合業態,成為人們新的價值選擇。

此外,根據唐代城防體系,我們以唐代的金吾衛為原型,進行創新開發,打造“金甲武士”。在日常中,“金甲武士”用古代的語言規勸遊客文明旅遊,深受大家喜愛;開設了“城墻故事”咖啡店等設施,在豐富遊客體驗的同時,讓文化資源變現,反哺于城墻保護。

圖片21

如今,西安城墻進入從景區到街區、從文物到文化的二次創業新階段,還肩負起了鐘鼓樓託管、小雁塔、碑林片區、順城巷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等新的重任。作為西安歷史文化的象徵,西安城墻已成為人文西安、古都西安的重要品牌,也是全國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典範,更是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張特色名片。

圖片22

西安城墻助力全球文物保護

西安城墻不只是西安的地標、中國的城墻,更是人類共同的歷史遺産。因此,西安城墻的傳承保護,正在為世界古遺址保護開發提供源泉動力。

記者:西安城墻在助推全球古建築保護中,做了哪些努力?

吳春:2019年,義大利威內託大區古城墻聯盟代表團對西安市進行友好訪問,來到了西安城墻,並被其深深震撼,希望能與西安城墻開展多方面交流合作。以此為契機,西安城墻管理委員會作為發起單位,于2020年與義大利威內託大區古城墻聯盟《國際古城墻(堡)聯盟合作書》。後來,這個世界級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英國約克市城墻保護機構、馬來西亞鄭和紀念館等也聞訊趕來,欣然加入聯盟,國內的杭州、荊州、襄陽、南京等10個城墻保護機構,也來抱團加入。

今年,國際古城墻(堡)聯盟召開首屆大會,探討城墻保護技術,開展學術交流,共議遺産傳承利用新探索。懷著對文化遺産的深深敬畏,我們將以國際古城墻(堡)聯盟成立為契機,繼續秉持一顆開放之心、包容之心、求變之心,為古城西安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與世界遺産保護事業以及人類文明傳承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吳軍禮 吳宇婷)

來源:絲路新聞全媒體平臺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西安城墻講述著屬於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