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重慶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突破45%

開欄語

近年來,重慶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每年謀劃推進一批符合中央要求、體現重慶特點的標誌性、引領性、支柱性的市級重大改革項目。

今年以來,重慶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充分激發高品質發展動力活力,各行各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今日起,本報推出“聚焦市級重大改革項目”欄目,深入報道重慶市系列重大改革項目取得的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誌性成果。敬請關注。

“拿到産權證的同時還辦理完成水電氣過戶,方便!”12月10日,市民何先生在江北區不動産登記中心辦理房産過戶登記後,立即用手機軟體線上辦理水電氣聯動過戶,他對這項數字化便民服務讚不絕口。

原來,重慶市針對此前市民在辦理房産過戶時水電氣多頭申報等問題,啟動建設標準化數據介面,在“渝快辦”形成覆蓋全市的二手房交易與水電氣“一件事一次辦”入口功能,實現“數據跑腿”同步辦理。

在數字重慶建設中,這樣的便民舉措比比皆是。

今年4月,重慶市召開數字重慶建設大會,吹響數字建設“衝鋒號”。半年多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圍繞“1361”整體構架,錨定“一年形成重點能力”目標,邊學邊幹、邊建邊用,普遍進入角色、邁上跑道,推動數字重慶建設漸入佳境。

數字化變革延伸擴面

實施“一把手”工程全面推進

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是由市委辦公廳牽頭的數字黨建建設的重大應用之一。

“資訊觸角一貫到底、處置指令一鍵智達、三級貫通一網協同、決策資訊一屏掌控、考評體系一體構建,是突發事件直報快響系統的5個特點。”市委辦公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套系統強化了數據分析,對於突發事件處置和風險預警,顯現出“情報資訊更多、辦理效率更快、責任落實更準、處置效果更好”等效果。

“數字重慶建設,不僅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關鍵變數,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性抓手。”市大數據發展局負責人介紹,重慶市各級各部門不斷提升數字化技能、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一體推進,形成5個發展特點——

著力強化整體設計。成立數字重慶建設領導小組,分設數字黨建等7個專題組分領域具體實施,同時每季度召開數字重慶建設推進會,分層調度工作進展。

強化整體設計引領。印發數字重慶建設“1+8”方案,出臺“三張清單”編制等40余項政策措施,制定印發雲網、數據資源等標準規範50余項。

統籌數字化應用建設。制定《重慶市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暫行辦法》,設立市級政務數字化應用資金,編制重大應用“一本賬”,統籌各類應用集約建設。

鼓勵基層探索創新。建立“一地創新、全市共用”機制,評選推介“最佳應用”,條塊結合加強業務培訓。

創新建立顧問制度。聘請浙江省數字化領域專家擔任數字重慶建設領導小組顧問,邀請顧問帶隊來渝指導、開展現場調研和召開業務培訓會等。

今年以來,重慶市將數字化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突出位置,實施“一把手”工程,通過“市委統籌、例會推進、專班作戰、統建應用、督察考評、爭先創優、政企合作”等舉措,目前全市數字化變革加快從黨政機關向各領域各方面延伸擴面,數字化沒有“局外人”的創建氛圍日漸濃厚。

搭建“1361”整體構架

探索“三融五跨”落地路徑

部分釣魚愛好者最近很納悶——到長江禁釣區釣魚,結果釣幾次就被執法人員“抓”幾次。

莫非江邊有“千里眼”盯著他們?不錯,在重慶江河邊,確實有“千里眼”,而且還多達近千個。

這些“千里眼”,是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總隊聯合中國鐵塔重慶公司跨地域建立的漁政視頻AI預警處置系統,執法人員不用蹲點守候,通過攝像頭就實現24小時視頻取證、主動報警,然後根據報警資訊進行核查、處置。

統籌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提升“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協同管理和服務水準,這樣的“三融五跨”,既是開展數字化的基本路徑,也是衡量數字化發展成效的重要標誌。

在數字重慶建設中,重慶市通過一體化搭建“1361”整體構架,推動縱向貫通、橫向協同,實現“最快系統部署、最小代價投入、最佳實戰效果、最大數據共用”。

其中,第一個“1”是一體化智慧化公共數據平臺。目前全市推動實現全市應用、雲網、感知、數據、能力組件等數字資源“一本賬”管理,統籌推進“一朵雲”“一張網”。通過構建數據資源體系,全市形成200多個數據服務介面,累計上架能力組件148個、調用量超800萬次。

“3”是三級數字化城市運作和治理中心。重慶市堅持市、區縣、鄉鎮(街道)一體部署,在市和區縣建設城市運作和治理中心,在鄉鎮(街道)建設基層治理中心,形成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鍵智達”、執行“一貫到底”、監督“一覽無余”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目前,三級治理中心發佈全國首個城市運作和治理大模型,開發迭代12個重點能力組件,“突發事件直報快響”等10余個應用接入三級治理中心運作。

“6”是數字黨建、數字政務、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文化、數字法治等6個應用系統。重慶市堅持把這6個應用系統作為數字化變革“主戰場”,共設置“跑道”36條,84個市級單位梳理核心業務517項。目前,各區縣各部門在“跑道”內創造創新,謀劃開發數字化應用,實現推進改革與開發應用一體融合。

最後一個“1”是基層智治體系。目前全市設置網格6.4萬個、建立網格黨組織5.5萬個、配備專兼職網格員10萬多名,通過建立三級職責清單,細化鄉鎮(街道)、村(社區)、網格三級職責清單,已在400個鄉鎮(街道)試點。

推動數據“聚通用”

數據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今年以來,在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廠區生産線上,有40多台機器人參與煉鋼、煉鐵等12道生産工序,提升生産效率達80%以上。

“在煉鋼連鑄工序,機器人作業為生産帶來極大便捷。”重慶鋼鐵設備管理部負責人介紹,通過鐳射三維掃描技術並結合處理軟體和識別演算法,機器人可實現連鑄作業流程自動化、智慧化,讓工作人員實時掌握生産物料數量、運作狀態等數據,生産效率大幅提高。

數字重慶建設啟動以來,重慶市堅持重大改革、重大應用一體謀劃推進,發揮數據“聚通用”作用,推動全市各領域工作體系重構、業務流程再造、體制機制重塑,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能——

經濟領域,通過培育“數字製造·智慧工業”,全市累計實施5578個智慧化改造項目,建成127家智慧工廠、734個數字化車間,越來越多的企業被植入“智慧因子”。

政治領域,推動“八張問題清單”應用,累計入庫問題57.8萬個、整改率90%,“問題清單”轉化成為工作“成效清單”、群眾“幸福清單”。

文化領域,數字化建設推動一批歷史文化地標建築提檔升級,如“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等文化風貌片區煥發新顏。

社會領域,“渝悅養老”“根治欠薪”“渝救助”等應用解決了市民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全市智慧小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生態文明領域,“巴渝治水”應用破解了“九龍治水”難題,通過580個智慧感知點、2200位現場巡查用戶、7000平方公里無人機巡河排查等,實現全市120條河流水環境狀況的智慧監控。

另外,今年以來重慶市還在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等服務,建成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服務平臺,開放“數據+場景”打通生産、消費“數據流”,持續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提升“芯屏端核網”全産業鏈,高水準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軟體業務收入增長14.1%,網路零售額增長18.1%,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突破45%。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重慶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突破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