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中水造林成景 濕地萬鳥翔集

初冬的喀什,微風和煦輕柔。

在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態造林基地(以下簡稱“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成片的蘆葦在藍天白雲下迎風搖曳。風吹蘆花間,但見飛禽掠過,鳴聲啾啾。大片新生濕地,涵養著萬千物種。

“人字形,真好看!”看著空中的雁陣,喀什市自然資源局幹部王妍説,這片濕地是近年成千上萬冬候鳥的棲息之地。

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如今已成為喀什市生物多樣性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棲息了種類和數量眾多的鳥類,造就了優美的濕地景觀和鳥類樂園,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中水回用現濕地景觀

日落時分,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展現出了最為絢麗的一面,清流潺潺,維繫著濕地生態系統,空中鳥兒翱翔,遠近交錯的胡楊、紅柳、蘆葦層層疊疊,如同仙境。

風景如此優美的濕地景觀,很難將其與臭氣熏天的污水聯繫在一起。

“這片濕地實際是利用污水處理廠排放的中水人工打造的。”王妍説。

中水也稱再生水,是介於上水(自來水)與下水(污水)間的水體,包括污水處理後達到污水廠排放標準一級A類水標準及自然狀態下未經處理的河道流水。

“沒有引來中水以前,這裡寸草不生。”王妍指著手機上的影像圖片説,“這是2017年衛星拍攝的,大片白色地方就是這裡,周圍是綠洲,要讓這裡變綠,關鍵要有水。”

喀什市把“水”放到了重中之重。從中水利用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

“喀什市平均每天産生12萬立方米中水,一年就是4500萬立方米以上中水。”王妍説,一年能節約的淡水資源,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的水量。

中水回用為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等生態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喀什市中水回用體系,就是一個大自然的生態凈化系統。”喀什市國潤排水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廖夢説,經過提標改造,處理後的中水達到一級A類水標準。

喀什市目前有兩座生活污水處理廠,每天能生産再生水12萬立方米。

“喀什市的綠化全部使用再生水進行澆灌,覆蓋率在95%以上。”喀什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涂長斌説。

2017年,喀什市設計庫容量320萬立方米的中水庫啟動建設。2018年利用廣東、深圳、上海、山東共同撥付的5000萬元援疆資金,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開工建設。

如今,隨著中水回用和完善的水系,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不僅變綠了,還吸引並留住鳥類、魚類等,構建起綠色生態圈。

喀什市正以一塊塊濕地和林地,展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風景。以一抹抹生態綠,勾勒出喀什市綠色發展的底色。

草木葳蕤引候鳥棲息

不等天亮,麥麥提吐爾遜·艾則孜就起了床。已經50歲的他麻利地駕車向30多公里外的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管護站駛去。不到10時,已到管護站的他又跨上摩托車,一頭鑽進了寒風裏。

4年多來,這條50多公里長的巡護線,麥麥提吐爾遜每天都要走一趟,他被大家稱為管護站的“活地圖”。

入冬以來,大批白頭硬尾鴨、黑鸛、白肩雕等鳥類飛抵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濕地越冬。

“這裡有沼澤、水域、林地、蘆葦灘等多樣化的棲息地生態環境,成為眾多珍稀鳥類的天堂。”王妍説,有95種鳥類來此棲息。

“我是看著這裡一天天變好的。”説起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的過去,麥麥提吐爾遜感慨萬千。

“每年春天,全市幹部群眾都來這裡參加義務植樹。”看著望不到邊的林帶,麥麥提吐爾遜自豪地説,“利用中水,我們讓戈壁灘變綠了。”

喀什市為保護濕地適當做了“加法”——採用鳥類AI監測大數據平臺,通過數據分析,為珍稀鳥類營造更適宜的生存環境……

這幾年,隨著保護力度加大、生態意識提高,胡楊、紅柳、梭梭多起來了,濕地水清了、草也多了。

“看著基地樹木一天天長大,地上的動物、天上的飛鳥越來越多,感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麥麥提吐爾遜説。

“曾經的戈壁荒灘成了優美的濕地景觀和鳥類樂園,也成了喀什最具代表的生物多樣性區域。”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MCF)聯合創始人、副理事長孫莉莉説,“在今年9月初的調查中,我們一次性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105隻,是新疆迄今發現的數量最大的種群,在國內也非常罕見。”

如今,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完成美麗蝶變,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珍稀候鳥從“稀客”變成了“常客”。

“駐足基地,時不時可以看到一群一群的候鳥在飛翔,不少候鳥將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當成補給站。”麥麥提吐爾遜自豪地説,“來我們這裡觀鳥,已成為喀什冬日裏一道獨特的風景。”

“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性情高度警覺。”王妍告訴記者,在10月下旬的調查中,調查人員一次性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瀕危物種白頭硬尾鴨24隻,係國內迄今記錄到的最大越冬種群。

“黑鸛一般在人跡罕至的絕壁上築巢,我們曾經做過野外調查,發現了好多個窩。這充分説明,這裡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好轉。”新疆觀鳥會志願者田宣文説,每年冬季,都有白頭硬尾鴨、大雁等各種候鳥在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濕地越冬。

總面積5.4萬畝的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孕育了萬畝濕地。“這裡淺灘多,有的是好吃的留給水鳥們。”正在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巡查森林防火的喀什市自然資源局幹部艾則提力·依馬木説。

“今年來的候鳥多了,成群成群的。”麥麥提吐爾遜説,這種場面,他還是第一次見。

在他手機的視頻裏,有成群結隊的雀鷹、白頭鷂、白尾鷂、黑鳶、大雁等,也反映出近年來喀什市濕地生態修復及生態保護的顯著成效。

調查顯示,在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的越冬候鳥和遷徙經停候鳥數量超過2萬隻,種類和數量在喀什地區名列前茅。

人鳥互動享生態紅利

“快看,黑鸛!”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觀鳥愛好者李晶川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展翅,喜悅地按下快門。

鳥兒來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越冬、棲息和繁殖,不僅讓寒冬時節的喀什市盡顯生機活力,還讓遊客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這是火烈鳥、白頭硬尾鴨……這些都是在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拍到的!現在這裡的鳥兒越來越多了,很多稀有的鳥也變得很常見了!”李晶川拿出手機給記者欣賞。

“只要有空,我都會背著相機過來拍鳥,拍鳥一早一晚都比較合適,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我們這些‘鳥友’早起有鳥拍!”攝鳥愛好者劉明輝説。

“太美了,這些鳥兒是大自然的精靈。”攝影愛好者李先生在喀什市生態造林基地拍攝時發出感慨。

鳥兒是自然的精靈,是反映生態環境的“晴雨錶”,也是最好的“環評師”。

“現在野生動物所處的環境,已經不再是一個純自然的環境,而是人類高度參與的環境,所以人與鳥,以及其他動物都必定會發生非常深刻的互動,我們應該一起去尋找一個共生共存的平衡。”王妍説。

萬鳥翔集的場面,是喀什市持之以恒努力的結果。“喀什市把濕地與鳥類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統籌謀劃、一體推進。”王妍説。

為了離鳥更近,更好地拍出候鳥的各種形態,攝鳥愛好者經常躲在帳篷裏,舉著超長鏡頭的相機瞄準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外警覺的鳥兒,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這兩年來,喀什鳥類的數量和種類都有了明顯增加。”攝鳥愛好者武勇説,通過攝影,不僅傳遞著保護生態的理念,還幫助宣傳喀什的旅遊。

濕地保護和修復,正在不斷釋放著生態紅利,惠及一個個城市與鄉村。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韓沁言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中水造林成景 濕地萬鳥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