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花鼓”曲調流暢優美 唱腔剛柔兼濟
“商洛花鼓”
《商洛地方誌》中描述花鼓戲:“遠看一堆柴,近看是戲臺,鑼鼓一聲響,地蹦子唱起來。”發端于北宋時期的商洛花鼓,音樂曲調流暢優美,歷史年代久遠,被譽為戲曲音樂裏的“活化石”。
,民間又稱花鼓子、地蹦子,盛行于商洛七縣(區),尤以商州、丹鳳、鎮安和柞水最為普遍。花鼓原本是在商洛民間長期流傳的地方小戲,表演形式簡單,最初只有小旦、小生和小丑這些簡單的角色,演戲方式主要是唱跳結合,唱腔方面也是男女不同腔,女聲高揚,男聲壓抑。2006年,商洛花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經典花鼓層出不窮
今年10月底,商洛花鼓現代劇《情懷》入選“第三屆全國花鼓戲優秀劇目”。11月初,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作為陜西參加此次藝術節“愛我中華”系列演出的劇目,《情懷》在上海大寧劇院上演,演出現場座無虛席,叫好聲不絕於耳。隨後又在浙江嘉興、湖南長沙巡演,受到戲曲愛好者好評。
“接到通知大家都很高興,但是又有很大壓力,畢竟咱這山裏的戲劇能不能讓大都市的人和專家接受?經過幾場演出後證明,好的藝術、好的劇目永遠都是受大眾歡迎的。”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帶隊負責人告訴記者。
《情懷》是由商洛花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國家一級作曲家辛書善作曲,國家一級演員李淼領銜主演的一部具有大秦嶺濃郁地域風情的現代戲。該戲曲呈現了陜南大地山鄉巨變、山河錦繡、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為突出濃厚的商洛地域特色,主創團隊將商山四皓、摩女跑云云、洛水謠、漁鼓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非遺元素融入其中。
上海電影學院博士朱曉琳評價説:“商洛花鼓在戲曲音樂發展演變歷史的研究中有著‘活化石’的美名,這不是空洞的讚美,而是對其關照人民生活、傾聽民間疾苦的肯定,有幸能夠在上海觀看到商洛花鼓戲,喚起了我們對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珍視和繼承。”該學院教授張婷婷也表示,“商洛花鼓戲,曲調高亢明亮,歡快活潑,雜以當地的方言土語,載歌載舞,充滿了商洛鄉土氣息,非常感染人。”
據悉,該劇先後被列入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度戲曲劇本孵化計劃、西部及少數民族地區重點原創劇目專家支援項目、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項目以及陜西省2019年度舞臺藝術創作項目,榮獲第九屆陜西省藝術節最高獎項——文華優秀劇目獎和優秀編劇獎、優秀表演獎、優秀音樂獎等,參加了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國文聯和原國務院扶貧辦共同主辦的全國脫貧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2022年,在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榮獲優秀劇目推薦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商洛花鼓經典作品接連問世:20世紀50年代的《夫妻觀燈》,70年代的《屠夫狀元》,80年代的《六斤縣長》,90年代的《山魂》和本世紀的《月亮光光》《帶燈》,使這一傳統地方小戲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八旬藝人細説花鼓
“花鼓越唱越有癮,一天不唱不快活。太陽月亮笑呵呵,花鼓伴我走商洛。”《花鼓伴我走商洛》唱出了商洛人對花鼓的癡迷。
説起花鼓,今年84歲的辛書善老人最有故事,他1955年進入商洛劇團,在創作《六斤縣長》《屠夫狀元》《情懷》等膾炙人口的花鼓音樂作品時,收集民間地方小調180多種,兼收秦腔、滬劇、川劇、莆仙戲以及湖南花鼓音樂的精華,改造“筒子”“八岔”“小調”三種地方小戲的音樂,將地方小戲變成了多幕連綴、唱腔剛柔兼濟、音樂表現方式豐富多元的大型現代商洛花鼓戲。
“他利用每次演出間隙去探訪秦嶺深處的花鼓藝人,翻山越嶺,爬坡過河,經常住在老藝人家,聽他們演唱到天亮,並且邊聽邊記,用簡譜把傳統曲調記錄下來。”熟知辛書善老人的同事告訴記者説。
“畬田鼓笛樂熙熙,空有歌聲未有詞。從此商於為故事,滿山皆唱舍人詩。”北宋詩人王禹偁在《畬田詞》中寫到的畬田活動,不僅伴著説唱,還有鼓笛伴奏,這正是原始花鼓的演唱形式。“這表明商洛花鼓的發端至少起源於北宋,同時也是産生在人民群眾的生産勞動當中。”辛書善説,“花鼓戲源於人們的勞作過程,現實貧窮艱苦,商洛花鼓戲生動有趣,有種苦中作樂的感覺。商洛過去交通不便,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單一,所以到了農閒、過節或紅白事,都要唱幾場花鼓戲熱鬧一番。”
“花鼓最突出的特點是跳和舞,花鼓也稱作‘跳花鼓’‘舞花鼓’,是一種在跳和舞中説唱的民間藝術。花鼓跳法多樣,姿態優美,花鼓戲的跳和舞表演十分自由,沒有固定的模式,演員在表演時可以自由發揮。”辛書善説。
商洛花鼓作品既具思想內容又有時代特色。《六斤縣長》反映的是基層幹部牛六斤帶領大家勤勞致富的故事;《月亮光光》反映的是城市青年紮根商洛農村幾十年為山區教育奉獻青春的故事;《帶燈》講述的是基層幹部直面現實,以微薄之力改變基層錯綜複雜的矛盾現狀的故事。這些作品都斬獲了全國性大獎,《六斤縣長》榮獲全國優秀戲曲劇本一等獎;《月亮光光》榮獲曹禺戲劇文學獎等8個全國性獎項;《帶燈》榮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和戲曲表演文華獎。
走出大山走向未來
“神情、大家注意神情以及各自動作!”“神情、手上動作力度還不夠。”“演員注意唱腔!”近日,在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排練現場,由副院長劉博和演員周婉怡主演的傳統花鼓戲《夫妻觀燈》正在復排中。“《夫妻觀燈》是個老戲也是花鼓戲的保留節目,只有在不斷更新、不斷追求和添加新的生活元素,才會使節目更吸引人更能融合時代。”劉博説。
商洛花鼓戲能夠取得非凡的成就,在戲曲創作中前有任宏謀、彭正遠、沙東彥等,後有陳彥、何丹萌、李淼等,為了能創作出既符合戲劇文體又能適合舞臺表演的作品,在戲劇成品完成之前均要召開多次研討會,結合舞臺展演進行修改,在情節、結構和表現手法上切合戲劇文學的美學特徵。
劉博告訴記者説,目前青年演員宋文剛等7名學生拜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辛書善學習作曲,希望在辛老師的教導下得到更高的傳承;專職編劇梁懷玉也正在上海戲劇學院進修。“創新劇目是花鼓融入現代社會的重要方式,傳統劇目添加時尚的元素更是必須的,要與觀眾在精神、思想和審美上産生共鳴。”
經過商洛幾代戲劇藝人接續努力,商洛花鼓完成了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也為創新性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劇團到戲曲研究院的轉變,持續深化院團改革、加強藝術人才培養、抓好精品劇目創作,我們同時還負責對花鼓和道情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尤其是最近連續赴外地巡演,效果非常好,全院上下精力充沛,工作幹勁十足。”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淼介紹説,“寫商洛、演商洛、唱商洛,創作演出具有商洛地方特色的優秀文藝節目,傳承和發展優秀地方特色文化,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也是我們的使命和初心。”
目前,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以及商州丹曲大舞臺都在相繼組織開展戲曲(花鼓)進校園活動,積極培養和挖掘藝術苗子。記者在商洛市商州區第三小學看到,商洛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郝忠鋒和丹曲藝術團的田敏英老師正在對孩子們做戲曲基本功的輔導。
郝忠鋒認為,花鼓戲傳承需向民間拓展延伸,組建民間社團商洛花鼓傳習所或傳承社團,由專業輔導人員傳唱並給予適當補助;二是舉辦商洛花鼓人才培訓班,培訓一批骨幹力量,使其在組織演唱中發揮作用。三是在戲曲進鄉村中側重花鼓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以擴大商洛花鼓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普及性。“花鼓作為商洛的代表性劇種,必須從少兒抓起,除在學校開設花鼓社團外要將花鼓引進課堂,讓孩子們從小就打下商洛花鼓的烙印。”
商洛各級文化部門也致力於對當地非遺項目的保護,不僅成立了商洛市非遺保護領導小組,還確定了商洛花鼓的傳承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同時建立了商洛花鼓檔案,編纂出版圖書和資料,對一些經典劇目進行錄影,加強對市縣劇團和演藝團體的建設等,繼續把這一優秀劇種發揚光大。
商洛市近期還舉辦了“商洛花鼓創作人才培訓會”,專門邀請了國家一級編劇、西安易俗社原社長冀福記,著名戲劇評論家胡安忍,國家一級演奏員、省戲曲研究院秦腔指揮家李書以及商洛地方戲劇家田井制、劉安民授課,以各縣區國有文藝院團地方戲曲創作骨幹為主,培訓內容編劇、作曲、板胡伴奏等。“在肯定商洛戲劇非凡成就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的時代商洛地方戲曲傳承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快構建商洛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培養地方戲曲創作人才,進一步提升市縣區國有文藝院團藝術創作水準。”商洛市文旅局局長鞏文超説。記者張紅中 任君寧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商洛花鼓”曲調流暢優美 唱腔剛柔兼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