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全球優秀紀錄片互鑒對話
來自六大洲96個國家及地區的紀錄片報名評優、近4000人參與論壇講座、38部紀錄片展映吸引觀眾7000余人次……11月24日至26日,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第六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簡稱“IDF”)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期間,來自俄羅斯、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印度等12個國家的數十位嘉賓,圍繞紀錄片推優、提案、展映、論壇、工作坊等展開交流,探索當今新技術環境下紀錄片創作生産的更多可能。
從2017年首屆至今,IDF影響力逐漸凸顯,規模不斷擴大。本屆大會主題為“眾·人”,設有“西湖榮譽”評優單元、“IDF論壇”學術單元、“紀錄之光”展映單元三大內容板塊。
IDF不僅是“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的英文縮寫,也是“我·紀錄·事實”的英文縮寫。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藝術總監高世名對本屆大會主題作出解讀:IDF強調與現實不即不離,紮根“眾·人”的生活世界,從生動、複雜的現實中,發掘深層、有溫度、知行合一的力量,以開放的敘事、多元的語言譜寫紀錄電影的新篇章。“我們要從現實中體會人間情味,從鄉土與社會、家國和歷史的複雜關係中探究百姓精神生活,從人生的日常與無常中汲取心靈滋養。”
本屆大會“西湖榮譽”評優單元共收到96個國家及地區的641項有效報名。經過初審、復審等環節的遴選,共有15部紀錄片脫穎而出,入圍第六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西湖榮譽”評優單元,並最終評審出“IDF優秀紀錄短片”“IDF優秀華語紀錄片”“IDF評審委員會特別推薦”“IDF優秀紀錄片”獲獎作品。
憑藉《廢物故事》摘得“IDF優秀華語紀錄片”獎的導演鄭儀飛表示,自己曾在2019年獲得IDF創投單元獎金,正是這筆獎金支援他完成影片創作。“回到IDF參展一直是我的心願,能夠得獎實在驚喜和幸運。這個獎對我來説最大的意義是鞭策,提醒我要繼續做出好作品。”鄭儀飛説,未來他將繼續關注故鄉和縣城青年的故事。
“IDF論壇”學術單元舉辦了“亞洲紀錄片聯盟學術論壇”“國際女性紀錄片論壇”“青年學者論壇”3場學術論壇以及國內外知名紀錄片學者參與的2場學術講座。其中,“亞洲紀錄片聯盟學術論壇”以促進亞洲文化發展與國際交流為出發點,推進亞洲紀錄片聯盟的發展,商討如何迎接亞洲紀錄片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紀錄之光”展映單元共展映38部紀錄片,世界首映紀錄片3部、亞洲首映紀錄片7部、中國首映紀錄片12部。其中,開幕紀錄片是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的《安塞姆·基弗:流年之聲》。影片主角為當代最具創新精神的畫家和雕塑家之一安塞姆·基弗,導演以3D的影像形式,與基弗一同鑽入了他們用藝術構建的如迷宮般的時空洞穴。該片曾獲得法國戛納電影節“金眼睛獎”最佳紀錄片提名、美國評論家選擇紀錄片獎提名等。
此次展映單元還增設了VR板塊,全天開放,觀眾可以戴上眼鏡沉浸式觀影。中國傳媒大學大二學生王倩是一名紀錄片愛好者,此次她專程來到杭州參加本屆大會。“難得有機會看到許多紀錄片的國內首映,這裡氛圍特別好,體驗感也很好,給大家提供了學習機會。”王倩説。
IDF大會為紀錄電影前沿探索提供了交流平臺。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院長徐小明曾導演和監製多部影片,也是歷屆IDF系列剪輯工作坊導師,他表示,紀錄電影需要更多冒險和創新,“立足電影本體,探索未來影像。創作者要不斷將想像力進行更好的視覺表達,承擔起創作者的責任,推動人類精神文明前進”。杜海濱是此次IDF組委會執行長,他表示,青年創作者可以從表達真實自我開始,逐漸放寬視野,記錄時代與社會發展。
閉幕式上,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正表示,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本屆大會促進全球優秀紀錄片互鑒對話,加強了中外優秀紀錄片的交流。中國美術學院作為主辦方,將立足專業性、學術性和國際性,持續將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打造成中國紀錄片界具有鮮明標識的“靚麗之窗”。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促全球優秀紀錄片互鑒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