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防融合,慢性病防治在行動(健康直通車(第122站))
我國發佈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防治行動實施方案
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為中國居民健康的嚴重威脅。近日,國家衛健委聯合多個部門制定了《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和《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出臺這兩個方案出於怎樣的考慮?兩個方案有哪些亮點?多位專家進行了解讀。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至15.2%
國家衛健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居民生産生活方式的變化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發病總體呈上升趨勢,慢性病死亡人數佔到居民總死亡的比例已超過80%。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為落實好這一規劃綱要,2019年發佈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15個專項行動,開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癌症防治行動等重大慢性病防治是其中重要的內容。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從2015年的18.5%下降到了2022年的15.2%,降幅達17.8%。”郭燕紅介紹,這次國家衛健委聯合多個部門印發的兩個實施方案,目的是進一步細化工作任務和要求,明確工作路徑,切實保障防治行動落地生效,到2030年能夠達到規定的目標要求。
《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30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知曉率達到65%,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基層規範管理服務率均達到70%,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及危險因素水準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萬以下。
《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我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達到46.6%,患者疾病負擔得到有效控制。
郭燕紅表示,這兩個實施方案注重關口前移,聚焦健康的全過程,突出醫防融合,創新防治結合的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及社區基層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的作用,完善慢性病的防治協作網,不斷提升防治的服務能力和品質。
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有年輕化趨勢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胡盛壽介紹,我國建立了覆蓋全國260多個縣區的危險因素監測網和400多個縣區的發病監測網,全面掌握了心血管疾病風險和負擔的地域差異和發展趨勢。
“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存在年輕化趨勢。”胡盛壽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城鎮化帶來生活方式轉變。在飲食方面,我國居民粗糧吃得越來越少,油脂吃得越來越多。在運動方面,我國居民主動運動鍛鍊整體不足。同時,工作相關的體力活動水準有明顯下降趨勢,久坐的比例越來越高。此外,年輕人還面臨心理壓力和睡眠不足問題。“對他們而言,培養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保證充足規律的睡眠,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定期接受規範化的體檢,都是預防疾病發生的有效措施,應大力推廣。”他説。
癌症發病是否有年輕化趨勢?對此,國家癌症中心黨委書記張勇表示,癌症發病是否年輕化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癌症發病的年齡分佈差異較大。“例如男性前列腺癌可能在60歲以後逐漸發病,但是女性乳腺癌從30歲開始發病率就逐漸上升了,40—50歲已經是女性乳腺癌發病的高峰期。”他説。
張勇介紹,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癌症的平均發病年齡呈逐漸上升的趨勢,老年人的癌症發病在總人口中的佔比越來越多。根據國家癌症中心腫瘤登記數據,如果刨除人口老齡化因素的影響,也就是假定人口結構不變,大多數癌症的發病基本保持相對平穩,但是個別癌症,例如前列腺癌發病年齡分佈逐漸趨向年輕,而肺癌的發病年齡分佈則逐漸上升。
心腦血管疾病要“同防同治”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佈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仍處於持續上升階段,全國每5例疾病死亡中有2例死於心血管疾病。
怎樣進一步提升我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能力?
此次發佈的新版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實施方案明確,要“實施危險因素控制,降低發病和死亡風險”“強化關口前移,創新心腦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徑”。
心腦血管疾病為何講究同防同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表示,強調同防,因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和疾病基礎一致,疾病的基礎都是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都是“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個行為因素即飲食、運動、吸煙,同防可以更好地提高一級預防的效果,更好地管好高危人群;強調同治則因為心腦血管疾病是共患病,在得心血管病的患者中,將近20%的人會同時患有腦血管疾病,在腦血管病患者中也有將近20%的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心腦同患病會增加救治難度,因此,“同治”能使共患病患者治療效果更好。
“心腦血管疾病是急性發作的慢性病,在發作早期,生命的救治和時間密切相關。”王擁軍表示,為了讓早期的救治鏈更為暢通,重點需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教會公眾早期識別腦血管病的症狀,如牢記“BEFAST”口訣,即難平衡、看不清、面不正、臂難平、語不靈,五個症狀只要出現一個,就意味著發生了腦血管病,這時要第一時間打急救電話120到醫院;二是抓好心腦血管病院前急救關鍵環節,鼓勵老百姓盡可能使用救護車,做到上車即入院;三是開展院內能力建設,建設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讓院內綠色通道更加暢通,院內救治時間更短。四是做好人才保障。大醫院應建立各級培訓中心,進行心血管、腦血管救治介入和溶栓、取栓的培訓。
約40%癌症通過改變生活方式等可避免
“癌症是一類可防可控的疾病,大約40%的癌症可以通過控制癌症危險因素、改變生活方式等得以避免。”張勇指出,癌症的形成是多種危險因素長期積累的一個慢性過程,目前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評定的已確定的人類致癌物有127種,可能的致癌物有95種。
據了解,中國腫瘤登記點覆蓋全國98.6%的區縣。根據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測算,全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數約406.4萬例。
“我國人口基數大,癌症發病人數較高,但發病率不是世界最高,而是處於世界平均水準。”張勇介紹,我國癌症正處於發展中國家癌譜向發達國家癌譜過渡的階段。近年來,發達國家高發的癌種如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在我國發病率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高發的癌種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都有所下降。
張勇介紹,我國發病率位居前五位的癌種為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其中,男性發病率位居前五位的癌種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女性依次為: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和胃癌。
如何有效防癌?張勇建議,要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合理膳食、避免陽光暴曬等;注意預防與癌症相關的感染因素,例如幽門螺桿菌、人乳頭瘤病毒、肝炎病毒等的感染,適齡人群應儘早接種B型肝炎疫苗和HPV疫苗;注意保持生活與工作環境的健康,特別要做好職業防護,避免接觸職業致癌物。此外,積極參加國家倡導的癌症篩查和規範的防癌體檢,以期能夠早發現可能的腫瘤。
專家提醒,有癌症家族史、長期吸煙飲酒、有職業暴露史或有B型肝炎和癌前疾病的患者,要定期做癌症篩查。適齡女性要參加宮頸癌和乳腺癌的定期篩查,達到一定年齡的居民應參與肺癌、結直腸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常見癌症的篩查。篩查未發現可疑病變的居民,間隔幾年以後可再參加下一輪篩查。
張勇介紹,近年來,我國不斷提高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的覆蓋範圍。上海、浙江、天津、江蘇等地將重點癌症篩查納入政府民生項目,免費向居民提供。國家癌症中心也牽頭制定了7個常見癌種的篩查早診早治指南,癌症早診率穩步提升。截至2022年,我國高發地區重點癌種的早診率已經達到55%以上。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醫防融合,慢性病防治在行動(健康直通車(第122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