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供給過剩需求疲軟 奶業“成長的煩惱”如何破

奶業是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近日調研了解到,我國奶業面臨成本高企、需求不振等困境,階段性供需不平衡影響部分企業和養殖戶經營。多名受訪專家認為,我國奶業發展面臨剛需不足、消費結構不合理,以及公眾仍存品質安全擔憂等制約因素,建議優化産業區域佈局和産品結構,促進奶業高品質發展。

專家預計今年過剩生鮮乳將超110萬噸

2022年以來,我國奶業發展呈現階段性過剩,乳品企業面臨消費需求不振與奶源消化壓力持續加大的困境。

據尼爾森IQ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液態奶線下消費出現下降,同比降幅超8%。而原奶供給過剩340萬噸左右,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大乳企都開始了“噴粉”。“噴粉”是指液體的原料奶經過滅菌、噴霧乾燥等處理,成為奶粉狀態,當原料奶過剩時,乳企通常選擇“噴粉”操作,以便於儲存,減少損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在今年7月召開的第十四屆中國奶業大會上預測,今年過剩的生鮮乳將超110萬噸。

“一些養殖企業現在也在‘噴粉’,綜合測算,預計今年有25萬噸至30萬噸奶粉庫存,去庫存面臨很大挑戰。”李勝利説。記者採訪了解到,10月每公斤奶的收購價和完全成本相比相差只有大概0.1元,收奶價甚至低於成本價,行業虧損面超60%。

奶源過剩、奶價下跌進而導致部分牧場經營艱難,成本高企擠壓行業利潤。記者採訪了解到,去年以來,我國奶價下跌,部分牧場大量淘汰奶牛,不少牧場面臨資金鏈斷裂、貸款困難的窘境,一些中小型牧場已經退出。同時,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和極端天氣災害,玉米生産和青貯品質可能受到影響,今年飼料原料價格也將維持在較高位置,這將進一步壓縮行業利潤。

除了供給端的因素,需求端也面臨難題,消費群體數量的減少加劇了奶業過剩狀況。2022年,我國每人平均奶類消費量42公斤,均大幅低於全球和亞洲平均水準,整體看,我國居民奶類消費水準不高。2022年我國人口出現60多年來首次負增長,今年新生兒人口預計不超過800萬,奶製品主要消費群體的需求面臨下降。

多因素制約我國奶業消費

專家認為,造成我國奶業消費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成年居民群體需求剛性不足。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認為,據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顯示,2018年,18-64歲成年居民群體每人平均每日飲奶量顯著低於未成年和老年群體,很多消費者對牛奶消費的認知主要是為了給老人、兒童補鈣。

其次是乳製品消費結構有待優化。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楊禎妮介紹,據國內乳品加工和貿易數據測算,2022年我國奶類消費主要以液態奶為主,約佔77.4%;據商超數據監測,純牛奶佔液態奶消費總量的59.7%,而低溫鮮奶僅佔5.2%,遠低於奶業發達國家低溫鮮奶佔比平均水準。

公眾對奶製品品質安全的擔憂也影響了消費的增長。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不少消費者對奶製品品質安全仍不放心,“牛奶含有激素”“牛奶抗生素含量高”等言論在社會上時有傳播,一定程度上制約牛奶消費增長。

優佈局調結構 提升奶業發展品質

奶業面臨“成長的煩惱”,受訪專家建議,應通過優化産業結構,進一步完善全産業鏈建設,不斷提升奶業發展品質。

優化區域佈局和産品結構,加強乳品冷鏈基礎設施建設是重中之重。陳萌山等認為,首先要抓好生産佈局,解決産銷錯位問題;擴大低溫鮮奶生産消費比重,推廣本地送奶到戶模式,建設高素質送奶員隊伍;將農村生鮮農産品冷鏈建設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用地指標、冷庫建設投資等方面對農村奶站建設予以支援,提高農村居民飲奶便利性。

在加強産業鏈建設的同時,還可以“另辟蹊徑”,發展我國特色幹乳品産業,拓展奶製品産業鏈價值鏈。充分利用當前國內生鮮乳供給充裕的有利時機,加快佈局原制奶酪和乳清産業鏈,搶佔快速增長的乳酪市場,降低嬰幼兒配方奶粉主料乳清粉的進口依賴。

此外,還需引導消費者對奶業、乳製品等形成科學的認知。楊禎妮等業內人士建議,組織開展乳品消費節,通過行業展會、電商平臺、商超門店、直播帶貨等開展多種行銷活動帶動乳品消費。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供給過剩需求疲軟 奶業“成長的煩惱”如何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