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丨打造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灘”——黃河入魯第一縣行記
初冬時節,在東明縣的黃河大堤上行走、眺望,只見濕地、村臺、古村落交織錯落,現代農業項目、特色種植産業隨處可見,田間公路、輸電線路四通八達。
南與河南蘭考接壤,西北與河南長垣、濮陽隔河相望,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菏澤市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東明的黃河灘區面積317平方公里,佔據山東省灘區總面積的近五分之一,是全省灘區面積最大的縣。
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的一處蔬菜大棚內,農民在採摘茄子。新華社記者王陽 攝
“新建村臺的高度達到4米多,不再擔心會受洪水威脅。”長興集鄉竹林新村農民畫家毛吉志,經常背著畫板在黃河灘邊寫生,在他的作品中,從村臺施工現場到村臺新貌、從灘區洪水到群眾搬新家……一幅幅作品記錄了灘區群眾生活的巨大變化。
2017年起,山東省開始黃河灘區人居環境改造,2021年遷建任務全面完成,60萬山東黃河灘區群眾喜遷新居,圓了期盼多年的安居夢。“我們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黃河邊的村民,以往想都不敢想能住進窗明几淨的小樓,房內裝潢、傢具、供暖、供排水等與城市家庭別無二致。”毛吉志説。
在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沙窩鎮,農民外運採挖出來的蓮藕。新華社記者王陽 攝
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振興同步。産業發展是保障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關鍵。在長興集鄉黃河灘區,萬畝虎杖種植基地生機盎然。這裡按照“龍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經營,目前已成功種植1.4萬畝,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村民孟凡仁是虎杖産業園的一名“長期工”。他告訴記者:“我將一部分土地流轉給虎杖基地,流轉費一年有2萬多元,在這裡務工每年有3萬元的工資。在基地的技術指導下,我還種了20多畝虎杖,效益可觀。”
近年來,東明不斷嘗試發展特色種植,一批現代農業和三産融合項目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東明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説,縣南部9個鄉鎮和縣境內整個黃河灘區,土地成方連片,水利灌溉、電力供應等基礎配套設施完善,有發展規模化農業生産優勢,主要承載綠色高效農業、生態旅遊發展任務。
新産業不僅讓一些農民在家門口就業,也開始吸引外地人前來創業。焦園鄉鱸魚養殖基地負責人毛朋朋告訴記者,他從鄰省到東明做養魚生意,政府的服務讓他感到暖心。“辦立項手續、養殖證、環評備案都非常順利,對接供電部門更換變壓器也很便捷高效,讓我可以把心思都放在生態休閒漁業項目上。”
俯瞰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焦園鄉鱸魚養殖基地。新華社記者王陽 攝
在旅遊業發展方面,東明注重保護傳統村落,記錄和傳承黃河文化。在有著近500年曆史的老君堂村,村民搬遷後,舊村址房屋保留下來,並得到提升改造、維修加固,成為鄉村記憶的載體和鄉村旅遊的“打卡地”。村民還可以在此售賣自家種植的五穀雜糧,傳統種植業有了新的銷路。
據焦園鄉政府負責人介紹,隨著文旅品牌意識不斷提升,當地近年來打造了“黃河入魯第一村”、黃河大堤公路特色景觀路、黃河濕地公園商貿中心等特色項目,講好黃河故事、保護黃河記憶的黃河生態文旅路線正在形成。
如今,東明特色農業、鄉村文旅、高端化工等産業齊頭並進,城市建設、民生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生産生活之變、創業就業之變見證這裡的鄉村振興步伐。昔日貧苦的黃河灘區,正變身美麗宜居的“幸福灘”。新華社記者王陽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鄉村行·看振興丨打造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灘”——黃河入魯第一縣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