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玉耀淩家灘 溫潤一座城

“玉”見淩家灘

裕溪河畔,玉光璀璨;太湖山側,文明延綿。

作為中華文明曙光階段最具代表性的遺址之一,距今5800—5300年的淩家灘遺址,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

走進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的淩家灘遺址考古工作站,一件件挖掘出土的標本被仔細而又整齊地排放在標本架上。拍照、修復、繪圖……第三任考古領隊張小雷正帶領團隊忙碌工作,一步步探尋文明來源的答案。

從器物考古到聚落考古,再到科技考古、多學科考古,三十多年來,淩家灘遺址先後歷經14次發掘,總發掘面積達7000余平方米。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以“手鏟釋天書”的接力傳承,讓淩家灘的意義不斷被發掘,不斷被世人知曉。

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樸神秘的玉版、玉龜,刻有八角星紋的玉鷹,虔誠祈禱的玉人,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玉璜,中國史前考古中發現的唯一一件龍首形玉器……淩家灘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3000多件,尤以玉器“數量多、技藝高、製作精”聞名中外,也因此成為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與遼寧紅山、浙江良渚並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輝煌燦爛的城市文明,驚世絕倫的玉石文化,讓淩家灘在中華文明形成進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有著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與學術價值,並作為安徽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項目。

守好“根和魂”

清晨,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空曠幽靜。71歲的文保員程年倉從值班室起身,開始新一天的看護工作。

1985年,退伍後的程年倉主動請纓義務守護淩家灘遺址,這一守就是38年。正是當地幹群“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遺址”,這處文明瑰寶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才能得到有力維護。

守護住歷史,就是守護住了文脈,守護住了民族的根和魂。

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納入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大遺址保護規劃;安徽出臺首個文化遺産保護專項法規——《安徽省淩家灘遺址保護條例》;成立保護管理專門機構——含山縣淩家灘遺址管理處……遺址被發現至今,“保護至上”的理念一以貫之。

“淩家灘屬於歷史,屬於現在,更屬於未來。”在含山縣淩家灘遺址管理處主任唐軍看來,在保護好遺址的同時,也要當好淩家灘文化的薪火傳人,讓文物活起來、文化火起來,探索出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含山縣“十年磨一劍”,成功創建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公園規劃面積3.35平方公里,圍繞“彰顯華夏玉文化、探源中華古文明”主題,打造融遺址展示、考古研究、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研學旅行目的地,重點建設10個文保項目、4個安置項目、7個配套項目和1個遺址博物館項目。

“原來佔壓遺址本體的5個自然村、約1000戶村民順利完成了搬遷。遊客服務中心、核心遺址展示區、研學旅行基地等已完成,距公園約2.5公里的商合杭高鐵含山南站建成投用,環境面貌、設施配套、對外交通等都得到了極大提升和改善。”唐軍表示。

連綿成片的狼尾草搖曳成海,蜿蜒的步道串聯起墓葬祭祀區、內外環壕廣場。數字展廳內,智慧交互大屏清晰展示著淩家灘出土的各類玉石器,VR穿戴設備則提供了穿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漫步研學旅行基地、文明探源館、陶藝體驗館、4D影院……更多精彩給遊客帶來驚喜。

依託“安徽省六大主題研學旅遊示範基地”等品牌優勢,公園著力打造遺産現場活化研學、博物館研學、農耕文化研學、綜合拓展“四位一體”研學産業,把“文化殿堂”變成“大眾課堂”。公園開放以來累計接待遊客70多萬人次,絡繹不絕的遊客在這裡觸摸歷史、尋蹤文明。今年,公園成功入選長江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長江文明溯源之旅。

打好文旅牌

悠久的長江文明源頭文化、獨特的長江山水文化、燦爛的長江詩歌文化、光榮的長江紅色文化、繁盛的長江工業文化……坐落長江之濱、地處吳頭楚尾的馬鞍山,在浩浩江水的潤澤滋養下,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新時代,如何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文化傳承創新帶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主體結構施工完成,正緊鑼密鼓開展室內裝飾裝修……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考古研學小鎮項目正在加快建設,計劃今年底建成開放。“小鎮以淩家灘文化為底蘊,以考古研學為特色,將通過打造新型研學文旅複合型産業鏈,一站式滿足遊客吃、住、行、遊、購、娛等需求。”項目運營負責人馮志偉表示。

含山縣以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核心,串聯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運漕藝創小鎮、大漁灘濕地公園,打造20平方公里的休閒文化旅遊度假區。同時,將淩家灘文化嵌入節日慶典、民風民俗活動,持續多年舉辦淩家灘文化旅遊節,用“頂流”IP為旅遊“引流”,推動“景點遊”邁向“全域遊”。

如今,遊淩家灘、登太湖山、品老鵝湯、嘗運漕早點……已成為周邊省市遊客的熱門旅遊線路。2022年,含山縣成功入選安徽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正全力爭創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淩家灘名氣越來越大、遊客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從淩家灘遺址區搬遷進文化村安置房小區,村民黃天浩住進了新房、開起了飯店,日子越過越紅火。每逢週末、節假日,周邊農家樂、民宿都是顧客盈門,越來越多的當地群眾吃上了“旅遊飯”,增加了收入,切實嘗到了文旅融合發展的甜頭。

以文潤城,以旅興業,馬鞍山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旅遊新高地建設、鄉村休閒旅遊精品示範、旅遊能級提升、旅遊消費促進、旅遊品牌傳播、旅遊服務升級“六大工程”,爭創全國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擦亮叫響“詩意馬鞍山”品牌,打造長江文化旅遊重要目的地。今年中秋國慶假期,馬鞍山市累計接待遊客367.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4.1億元,分別達到2019年的119%和26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玉耀淩家灘 溫潤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