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一盤棋,激活高品質發展的“一池春水”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江蘇地處東部沿海和長三角地區,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一翼,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板塊,“一帶一路”的交匯點,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對外開放優勢、區域協調發展優勢,優勢疊加,江蘇努力推動在高品質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

近年來,江蘇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作用,更高水準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支援蘇南引領、蘇中崛起、蘇北趕超,圍繞全産業鏈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邁上了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的“快車道”。

【現場探訪】

11月15日10時,記者來到江蘇省泰興市現代農業産業園,江蘇百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工人清洗設備,進行下班前的最後一道程式。

“新鮮生豬肉在前一天21時開始分割,經過一個晚上完成分割打包,第二天下午就可以到達市場。”江蘇百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白紅軍介紹,江蘇百匯是最早入駐泰興現代農業産業園區的企業,經過多年經營,百匯整合本地生豬屠宰行業資源、養殖資源,到2018年屠宰量就達到100萬頭,不斷延伸當地生豬屠宰産業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白紅軍説,隨著市場消費的轉化,百匯的商業模式也經歷了多重轉變,這些年,百匯投入1600多萬元,完成3條豬肉類精深加工關鍵技術裝備一體化、數位化、資訊化及智慧化更新改造。由豬肉粗分割轉向精細分割,並與內地生鮮電商品牌叮咚、盒馬、美團進行全方位合作,百匯的鮮豬肉氣調産品每日供應量已達到15萬至20萬盒。

同一時間,園區內的江蘇菇本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門口,一輛冷鏈運輸車正在裝運新産的鹿茸菇,下午就要運到南京市,生育室內還有源源不斷的鹿茸菇在生長在採摘。

打開生育室大門,五米多高的床架齊齊排開,一根根菌棒上,探出一顆顆奶白的“腦袋”,鹿茸菇、白玉菇等珍稀食用菌長勢喜人,江蘇菇本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朱敏説,類似的生育室有130個,每天的産能達到了50噸,這種工廠化、立體化的迴圈種植模式,節約了大量土地資源,與普通大棚相比,經濟效益也提高了兩三倍。相比傳統大棚生産食用菌,勞動強度減少了40%,效率提高了60%,産量提高了20%,生産用水量減少了11%。

江蘇菇本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珍稀食(藥)用菌研發、種植、銷售的現代農業高科技公司,部分産品直接賣給江蘇鮮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而生産菇所需要的麩皮來自恒悅米業和宇宸麵粉,所産生的廢料則成為現代農業的有機肥,送給種植大戶,一批食用菌從生産到肥料處理,全部就能在園區實現。

泰興市是江蘇省主要的農業聚集區,2009年3月,泰興市成立集加工、物流、科研、資訊于一體,規劃面積為22平方公里的泰興市農産品加工園區,經過十多年專注發展,園區逐步成長為以“農”字品牌為優勢、精深加工為方向的專業特色園區,並賦予園區以特色産業發展振興黃橋革命老區,帶動周邊群眾致富的初心使命。

泰興市現代農業産業園園區管委會主任王飛説,園區有81家生産性企業入駐,其中規上企業48家,2022年實現開票銷售120億元。區內企業吸納周邊鄉鎮剩餘勞動力就業人數6000人,直接或間接新增就業崗位近萬個,增加工資性收入平均52000元/人/年,對接合作社數達120個,近兩年,推動周邊40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加近2000萬元。

王飛説,泰興地處長三角地域中心,京滬、寧通和鹽靖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從泰興出發2小時可到達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機場有7個,1小時可到達的高鐵站7個,4小時內可到達長三角27個城市中的23個。泰興擁有國家一類對外開放通用碼頭和專用碼頭;泰興和無錫、蘇州同屬“1小時經濟圈”,和上海、南京同屬“2小時經濟圈”,這些都是“鮮食之都”的地理優勢,依託這些優勢,區域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對外溝通聯繫,建立溝通橋梁,對內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不斷縮小城鄉之間、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近年來,園區全面梳理農産品加工企業和周邊鄉鎮的種植、養殖優勢資源,建立企業需求清單和農産品資源清單,定期發佈農産品需求資訊,引導加工企業精準對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各類合作社,構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農企融合共贏模式,帶動農民主動參與融合發展、分享産業鏈增值收益。

如今,園區以“滷味、快食、面點、果飲”四大産業集群為基礎,賦予四大産業“鮮奇”“鮮美”“鮮潔”“鮮時”發展理念,齊心協力創建“鮮食之都”,打造“長三角之胃”,推動園區建立從原料供應、食品研發、生産加工、檢驗檢測到冷鏈配送全流程現代工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打造江蘇省級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江陰市長江村新長江集團,形成了冶金製造、港口物流、船舶工業、高端房産、金融投資等産業體系,促進陸海聯動、江海聯動發展,跨區域建基地,在浙江舟山投資67億元打造了一條“廢船拆解—廢鐵冶煉—鋼材軋製—船舶修造—遠洋運輸”的全流程迴圈經濟産業鏈,組成了大縱深立體化的産業園區。

年邁七旬的田國生老人,見證並參與了長江村輝煌的發展歷程,如今住在村裏分配的別墅,鎮上和市區都買了房,老人説,十分鐘就能到達鎮上,二十多分鐘就能到市區,城鄉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小,長江村的發展潛能逐漸放大。

無錫市拈花灣·禪意小鎮,始終關注項目所創造的社會價值,能夠為當地帶來什麼樣的經濟效益、能夠創造多少就業……一手托著農村、一手托著城市,一肩挑著一産、一肩挑著三産,書寫了環境與經濟共贏,生態美與百姓富共生的發展傳奇,拉動當地就業超萬人,帶動楊梅等特色農産品銷售,有力推動了區域內餐飲、住宿等特色産業的發展。

【新聞縱深】

一手抓産業發展,一手抓民生改善。長江村走出了一條以現代經濟為特徵的産業發展之路,使農村居民擺脫了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傳統收入結構,為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在長江兩岸,不止江陰一個長江村。在鎮江市的長江村,村裏400多名漁民幾年前“洗腳上岸”住進了城市社區,每年還會舉辦“漁民趣味運動會”“漁民春晚”等各項活動;張家港的長江村投入3000多萬元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家門口的花園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37:1降低為2.16:1,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較小的省份之一;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過140萬人,佔全國1/10以上……近年來,江蘇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重要指示要求,緊握“協調發展”之筆,繪就一體發展、共同富裕的生動畫卷。

推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是協調發展題中應有之義。江陰市璜土鎮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依託葡萄産業,打造鄉村旅遊項目“鬍子小鎮”,吸引雕塑設計、民宿設計等領域的藝術家來此創作,形成一個集鄉村旅遊、文化教育、餐飲休閒和特色民宿的文旅項目,把“過路客”變成了“過夜客”。

“目前,江陰已建成4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未來,我們將以‘一區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為重點,在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上精準發力,貫通産加銷,融合農文旅,對接産學研,引領鄉村特色産業發展。”江陰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雪峰説。

今年前三季度,江陰全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56893元,增長5.0%;其中,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6049元,增長6.1%。截至2022年,農民收入連續23年蟬聯全省同類縣市第一。

見微知著,加快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改革攻堅,圍繞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搭建城鄉産業協同發展平臺等5項試點任務,江蘇出臺省級28條賦能支援事項,總結梳理25個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廣。2022年,試驗區農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均高於3.4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均低於1.9:1。

站上新起點,江蘇提出堅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統籌推進揚子江城市群、沿海經濟帶、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1+3”重點功能區建設落地落實,加大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力度,不斷豐富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和實現路徑。

既堅持區域間協調發展,也堅持區域內特色發展。位於裏下河地區的泰興,整體位於江淮生態經濟區之內,農業現代化發展讓當地走出一條綠色致富路。鄉里曾經最窮的一片經濟“洼地”,如今已成為現代農業企業集聚的“寶地”。

泰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蔣向榮介紹,泰州市積極發展農業全産業鏈,目前,泰州市培育優質糧油、特色水産2條五百億級優勢農業産業鏈,規模畜禽、健康食品、綠色果蔬3條超兩百億級重點農業全産業鏈,休閒農業1條超百億級地方特色農業全産業鏈,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1200億元。

今日的江蘇,城鄉之間、地域之間差距持續縮小,一幅“幸福江蘇”新畫卷已鋪展開來。

【記者觀察】

近年來,江蘇省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並取得積極成效。2022年蘇南與蘇北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比值為1.93,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值為1.85,是全國區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從産業規劃到企業發展,從農村佈局到景區建設,都能感受到江蘇省優勢互補、協調聯動、融合融通,凸顯城鄉區域的發展新格局,江蘇省一項項舉措激發了經濟新動能、暢通了要素流動、厚植了民生福祉,區域差距、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再看青海,地處內陸,省域廣闊,高低海拔落差大,少數民族分佈廣,農業區與牧業區交織,與沿海發達地區發展存在較大差距。近年,青海從戰略性謀劃、制度性設計、關鍵性舉措、支撐性工程入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可喜成績,還應更多借鑒江蘇經驗,創新工作舉措,以實現更大跨越式發展。新華日報記者 付 奇 青海日報記者 張多鈞 羋 嶠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盤棋,激活高品質發展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