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區

高品質發展看底張丨陜西省西鹹新區底張街道探索回遷安置社區治理創新

陜西省西鹹新區底張街道幸福裏社區成立於2017年3月,是典型的回遷安置社區,規劃佔地1000余畝,總建築面積260萬平方米,分12期建設,可安置群眾5~7萬人。目前已建成4期,建築面積83萬平方米,常住人口4500余戶約1.5萬人,其中回遷居民1.38萬人、外來人口0.12萬人。

圖片5

面對群眾拆遷時的故土難離、過渡期的生活保障、回遷後的適應融入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實現“村莊變社區、村委變居委、村民變市民”這3個回遷安置社區治理難題,底張街道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促進五大關係融合,探索出了一條回遷安置社區治理的創新之路。經過幾年的努力,基本實現了管理機制平穩轉換、“零跑路”社區服務、特殊群體家門口照護、物業管理良性運作等一體化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和多方主體參與的治理體系,形成了“社區搭平臺、群眾唱主角”的社區治理新格局。幸福裏社區先後榮獲“全國綠色智慧社區標準應用試點”“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陜西省和諧示範社區”“數字陜西建設優秀成果和最佳實踐案例”等稱號。

圖片6

強化黨建引領  

促進黨員帶頭和居民參與關係的融合

為實現拆遷平穩過渡,底張街道黨工委創新提出“黨建引領、組織搭臺、多方共治”的管理體制,填補了過渡期間的“服務真空”,既保障了群眾需求,又提升了幹部的治理能力。目前,幸福裏已經由12個“撤一建一”社區合併為2個社區,實現了平穩過渡。

夯實基礎,“大黨委”牽起萬條線。構建“一核五級多元”社區黨組織運作體系,成立幸福裏小鎮臨時黨委,由街道黨工委委員擔任書記,兩個社區黨委書記、社區城市管理服務站站長、社區民警、物業經理以及黨建指導員為委員,實現優勢互補,凝聚合力。“一核五級多元”即一個核心指堅持黨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五級架構指小鎮臨時黨委—社區黨委(幸福裏第一、第二社區黨委)—社區黨支部(12個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架構。多元共治指統籌社區管理和便民服務,建立小鎮黨委周例會及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集小鎮黨委委員、社區黨委委員、回遷社區黨支部書記、網格員、物業人員、綜合行政執法人員、社區民警、業主代表、商戶代表等代表協商議事,實現多元共治。

優勢互補,“小網格”發揮大力量。原村黨支部和村民小組在負責原村、原小組集體資産處置、信訪維穩以及在外過渡群眾管理服務工作的基礎上,包抓社區樓棟,與網格有效融合,既有網格服務的專業性,又有原支部“熟人圈”的靈活性。在具體實踐中,將原黨支部按照網格進行劃分,實現包抓樓棟和網格有機融合,在處理樓棟一些專業服務類問題時,比如平臺數據錄入更新、政務服務業務代辦等由網格員到府完成,在處理一些比較複雜的鄰里糾紛、樓道堆積、物業費拖欠等化解類問題時,由原黨支部和網格員一起到府入戶協商解決。

多方共治,“紅聯盟”鋪開千張網。在每個樓棟組建“紅色幸福聯盟”,關注樓棟的大事小情,共同協商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負責已入住社區居民的服務工作,確保居民問題有專人問、專人議、專人管、專人幹。“紅色幸福聯盟”由“黨小組組長+樓棟長+黨員中心戶+網格員+執法隊員+物業人員”共同組成,由幸福裏小鎮黨委、包抓樓棟黨支部結合工作實際,召開“紅色幸福聯盟”聯席會議,共同協商解決問題。

圖片7

強化便民服務 

促進社區服務與居民需求關係的融合

群眾辦事難,難在層級多、流程多、跑路多。特別是拆遷之後,群眾回遷、過渡居住比較集中,底張街道黨工委按照“重心下移、資源下投、力量下沉”的總體思路,有機融合街道和社區兩級業務,工作人員統一入駐社區辦事服務大廳,方便群眾在“家門口”辦事。自託管社會事務以來,群眾對便民服務的滿意度達到98%以上,2019年幸福裏社區被授予“西安市15分鐘政務服務圈”建設示範點。

一門集中全辦理。按照“服務跟著群眾走”的理念,結合轄區拆遷實際(19個建制村已拆遷13個,拆遷群眾大部分都回遷或者在幸福裏過渡),取消街道的便民服務站,直接下沉到社區,首創“辦社合一”便民站,將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社保、教育、醫療、戶籍、車駕管、出入境管理、物業服務等12大類427項服務事項清單化,並全部進駐社區辦理,實現了群眾辦事少跑路。

兩項機制更便民。首推“窗口無否決權服務和週末及節假日延時服務”兩項機制,窗口不能對辦事群眾説“不”,始終堅持首問負責制,倒逼服務效能提升,讓群眾體驗最優質的服務;週末、節假日都有工作人員值班,為群眾提供政策解答、資料提交、身份證自助取證等相關服務,極大方便了上班族和在外務工人員;開設“24小時自助服務服務區”,做到全天不打烊、服務無止境。

三種方式更貼心。一是微信群用起來。以網格為單位,組建居民微信交流群,方便與群眾交流,傾聽群眾訴求。二是網格員動起來。通過專職網格員每月開展一次到府走訪,宣傳政策、化解矛盾,更好掌握區域動態;每週開展一次孤寡老人問詢、留守兒童探訪,關愛困難群體;每天進行一次樓道巡查、隱患排查,更快發現、解決問題。三是大數據跑起來。依託智慧化網格化平臺,每月定期採集更新人口、住戶等基礎資訊、進行大數據分析等,確保底子清、情況明、措施實。通過三種方式把群眾的呼聲及時聽、事情及時辦、困難及時幫,構建了群眾“零跑路”的服務體系。

圖片8

打造文化樂園

促進價值認同與居民自我關係的融合

融合難,難在生活方式的改變、文明素養的提升、市民意識的形成。幸福裏社區堅持以居民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力量為補充,著力推進村民市民化。

組織孵化培育,助力社會治理。依託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為社區社會組織提供支援服務與能力建設,規範引導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通過深挖居民需求,孵化培育書法、舞蹈等社區社會組織(社團)23家。同時引進培育專業社會組織2家,指導開展各項社區活動,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利用黨群服務中心、家長學校等,開展“市民大講堂”“暑期七彩課堂”等服務項目,提升居民自治水準;通過政府採購的形式,購買專業社會組織服務,即保證項目的專業性,又對自主孵化培育的專業社會組織進行支援、引導,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訓,促進發展與自我提升。

挖掘志願骨幹,弘揚志願精神。登記註冊“小幸福”志願服務隊,註冊志願者700余人,服務時長1212小時,涉及政策宣傳、環境保護、為老服務、交通安全等13個類型,將每月5日定為“幸福志願日”,開展剪髮、義診、小家電修理、垃圾分類、交通安全等志願服務活動。實行志願服務“積分銀行”機制,通過積分兌換的形式,吸納更多熱心群眾參與志願服務。

鼓勵群眾參與,形成多方共治。除常態化開展“我們的節日”“睦鄰文化節”等節日活動外,針對社區“一老一小”還創新打造“叨叨團”為老服務和“幸福娃”兒童關愛2個特色活動項目,“叨叨團”為老服務關注獨居、留守、孤寡老人,每週入戶提供聊天等服務;“幸福娃”兒童關愛設立暑期七彩課堂,開展國學傳承、漢陽陵之旅、消防所探秘等活動。同時全面開展“小幸福”志願服務、“芳華議事廳”“忒娃説事”“幸福格格”“夜鶯巡邏”等活動項目,通過不斷完善服務模式,鼓勵群眾參與,形成了多方共治的社區治理體系。

圖片9

創新治理途徑

促進社區協商共治與居民自主參與關係的融合

佔道經營、車輛亂停、無處辦喪、垃圾亂堆等是回遷安置社區普遍存在的現象,為改變這一現狀,底張街道積極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不斷完善議事協商、協作共治等機制,引導居民自主參與社區建設,增強居民主人翁意識。

幸福“大家談”解決“大家難”。幸福裏社區設立“幸福大家談”議事協商室,完善“四步議事法”,通過多種渠道“提議題”、多方懇談“出主意”、協商組織“擬方案”、大家表決“説了算”四步開展議事協商活動,解決居民難點、痛點問題。如群眾拆遷上樓了,但思想還沒有上樓,誰家遇到喪事就在小區裏面小廣場、小區主要通道連接處等辦理喪事,噪聲擾民。為破解這個難題,通過議事協商機制,召集原支部書記、村民代表、物業、執法等多部門共同召開議事協商會,在引導群眾移風易俗、厚養薄葬的同時,為群眾開闢專門場地,解決群眾辦喪難題。經多次協商,由政府出資,選址距社區1.5公里處的廢棄項目部,建設白事及臨終關懷場地。

有事“協作幹”一起“建家園”。針對亂搭亂建、亂停亂放、佔道經營等現象,幸福裏社區採用“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社區層面解決不了的難題,就由小鎮黨委牽頭“吹哨”,聯繫組織相關部門、社區黨支部、物業公司等共同解決。以整治佔道經營為例,臨時流動攤點佔道經營,加上路邊車輛亂停亂放,嚴重影響了社區主要幹道交通出行,群眾出行不便,噪聲不斷。為徹底根治這一頑疾,由小鎮黨委牽頭,聯繫組織街道城管執法、公安交警、包村科室、社區黨支部組成聯合整治組,並開展常態化監督檢查。

物業“大家管”當好“主考官”。為處理好業務和物業服務企業之間的關係,底張街道採用“正面引導+定向考核”,讓居民當“考官”,促進社區治理、物業收費良性迴圈。一方面,由社區黨支部積極宣傳引導居民按時繳納物業費,同時將物業費收繳和商業面積分紅掛鉤,逐步形成自覺繳納物業費的習慣,目前幸福裏物業費收繳率達80%以上;另一方面,社區出臺《幸福裏社區物業服務考核辦法》,由小鎮黨委牽頭,組織網格員、執法隊員、社區居民代表每月對社區物業服務進行考核檢查,每年進行一次社區物業公眾滿意度調查,物業服務好不好居民説了算,讓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提高了居民自治意識。

圖片10

提高培訓就業

促進群眾失地失業與持續增收關係的融合

拆遷群眾收入難,難在村民失去土地後如何穩定可持續增收。幸福裏社區不斷加大培訓、促進就業、確保分紅,解決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讓農民失地不失業、增收有保障。

技能培訓提素質。聯繫人社部門,聘請專業的技能培訓學校,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為社區失地農民免費提供電工、月嫂、烹飪、公共營養師、健康管理師等各類專業技能培訓,進一步提升拆遷群眾專業技能素質,為後期就業、創業奠定基礎。

聯繫就業保收入。一方面,社區主動聯繫駐區企業、項目工地等,確保駐區企業、項目在用工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回遷安置群眾;另一方面,利用社區本土商業,定期了解用工需求,通過社區搭建招聘平臺,為居民和商業提供雙向服務。如在招商過程中,提前統計用工需求,由社區統一組織招聘會,讓更多的剩餘勞動力在當地就業,確保失地不失業,收入有保證。

確保分紅穩增收。幸福裏社區將拆遷後村民每人10平方米經濟發展用房統籌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2018年5月成立陜西眾思能實業有限公司(西鹹新區空港新城首家掛牌運作的回遷型社區商業運營機構),註冊資本1000萬元,主要為底張街道範圍拆遷村群眾每人10平方米商業門面提供集中策劃、招租、經營、管理、分紅等業務。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接收經濟發展用房38647平方米,招商131家,租出商業面積36748平方米,出租率達95%,村民每年每人平均分紅約2000元左右。為進一步保證商業面積良性運轉,2023年5月幸福裏社區對陜西眾思能實業有限公司進行改制,社區“兩委”招募空港新城鄉村振興公司進行專業化運營,目前已完成協議簽訂,開展新業態佈局規劃與招商,對商業街區進行提升打造等,進一步穩定提升群眾分紅。(強一飛)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