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內兩場盛會,看“一帶一路”中的民間力量
就在不久前,一週時間內,“海絲”門戶福建福州接連迎來兩場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國際性會議——第八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遊節,和2023“一帶一路國際商協會大會”暨會長大會相繼在福州舉辦。兩場會議分別是關於文旅、商業,雖話題迥異,但通過這兩場會議,可以窺見“一帶一路”中的民間力量。
企業是經濟運作的細胞,是“一帶一路”的受益者,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者。商會、協會等民間組織讓企業聚合力量、抱團發展、溝通政企,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
“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中國企業走向海外,海外的客人來到中國,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有技術、人文和民眾的交流互鑒。”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朱宏任説,商會、協會聚集了各方資源,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把握方向,發現商機、把握機遇;同時商會、協會更熟悉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定,還可以幫助企業在合規的前提下取得更大的發展。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協會是一個專門從事民間國際科技合作的社會組織,協會的會員來自民間從事國際科技合作協會的組織、機構、公司、企業等。
該協會會長姚為克認為,民間合作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而且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夠在市場規則中創造性地去開拓一些新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模式,更能夠在“一帶一路”當中體現出活力。民間社會組織之間建立同領域同行業,甚至跨領域跨行業的合作機制,構建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共建“一帶一路”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一帶一路”不僅是商貿之路,也是多元文化互鑒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外文物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取得豐碩成果。中國與烏茲別克、哈薩克、阿聯酋等24個國家開展44項聯合考古項目,在烏茲別克、柬埔寨等6國開展11項歷史古跡保護修復項目,與世界各國合作舉辦500多個文物進出境展覽。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副秘書長王瑩介紹,為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攜手一些企業和基金會成立了亞洲文化遺産保護基金,資助了中國—沙特塞林港遺址聯合考古項目,開展了“五洲四海——‘一帶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等。“未來,希望更多的中外企業和文博機構能加入進來,為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力量。”
旅遊業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文旅産業是民間交往的“富礦”。“海上絲綢之路擁有千年曆史底蘊,我們應該深入挖掘並創造符合時代潮流和新旅客需求的文旅項目和産品,從依靠山水景觀的傳統模式中跳出來,擺脫相似的業態和文化産品,突出經典和特色文旅,經過長期的細心呵護和精心雕琢,追求長紅而非短暫的網紅。”全國工商聯旅遊業商會會長吉小冬認為。
吉小冬介紹,全國工商聯旅遊業商會自成立起,就一直積極推動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旅遊復興,聯合絲路相關組織、政府部門多方合作,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探索産業聯合模式,整合資源,共同參與“一帶一路”旅遊建設。商會曾作為參與單位並代表中國旅遊企業簽署《全球旅遊倫理規範》,成為首個代表非公有制身份簽署該項國家規範的組織。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建議,在旅遊合作上,目前政府的推動力量很強,社會的參與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好的機制去調動各方參與合作。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週內兩場盛會,看“一帶一路”中的民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