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紅果果”讓日子“紅火火”

——山西絳縣山楂走出“特”“優”發展之路

初冬時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絳縣南樊鎮鄭柴村還是一派忙碌景象,村民們在山楂園裏施肥、修剪,村裏14個冷庫裏的山楂也在有條不紊地出貨。

鄭柴村山楂種植戶張青躍告訴記者,當地山楂種植歷史悠久、品種多樣、酸甜適中,可以説家家戶戶都有山楂園,畝産山楂約5000斤,近年來村裏的萬畝山楂園還成了採摘和旅遊景點。

絳縣地處山西南部、中條山西北麓,是黃河中游支流涑水河的發源地,獨特的土壤條件和山區小氣候適宜山楂、櫻桃、中藥材等特色農作物生長。作為全國農産品地理標誌的“絳縣山楂”,憑藉多年來深耕種植技術、提升標準化、打造産業鏈、創新文旅體驗,實現了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

據絳縣縣誌記載,絳縣山楂發展于明末,興盛于20世紀80年代。為研究、解決山楂生産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指導和服務果農,1982年,集科研、推廣和生産為一體的“絳縣山楂研究所”成立。1984年,絳縣人民政府決定命名“山楂樹”為絳縣縣樹。

為尋找絳縣山楂樹的根源,記者隨當地嚮導前往縣城以南的山林中。從陳村鎮出發,經過十余公里的蜿蜒山路,盡頭便是一處長滿山楂樹的山崖。79歲的村民李應密指著一棵深色樹榦的山楂樹説,據村裏幾代人口口相傳,它的樹齡有一百多年了,是當地現存最老的山楂樹。

“作為‘兒孫輩’,周邊的這些也有大幾十年的樹齡,而且每年都在開花結果。”陳村鎮涑水源村黨支部書記郭素娟説,雖然老山楂樹的品種果子較小,但這類山楂含漿量高、水分小,是藥用山楂的上等原料。

從事山楂加工30餘年的郭麗珍説,山楂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滯等功效,無論是加工成山楂片、山楂罐頭、山楂蜜餞,都很受消費者歡迎。“聊得多了不自覺地就咽口水了。”她笑著説。

近年來,絳縣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果業由數量型向品質型轉變,“絳縣山楂”于2013年獲得綠色食品認證,2015年獲批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産品出口至馬來西亞、日本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

絳縣果業中心主任鄧志義介紹,當地扶持了“維之王”“新鑫”等一批山楂産品深加工企業,形成了“公司+農戶+基地”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新型經營模式,衍生出集種苗培育、食品加工、服務、市場行銷等於一體的産業化鏈條,涉及合作社100多個,涉及農戶達2萬餘戶,從源頭上確保了絳縣山楂品質。

記者在南樊鎮一家山楂加工廠看到,近30名工人在流水線前熟練地選果、去核、分揀。“過了山楂采收季,我們在家門口也可以打工,每天能有120元的收入。”山楂種植戶張金平説。

當前,全縣10萬畝山楂覆蓋10個鄉鎮、90%的行政村,大金星、大棉球、歪把紅等十余個品種全部採用綠色標準化種植方式,種植區灌溉排水系統完善,田間道路硬化、基礎設施齊備。鄧志義説,絳縣發佈了《山楂生産技術規程》地方標準,逐漸形成種植、加工、倉儲、物流等完善的全産業鏈條。

近年來,絳縣舉辦多次山楂文化藝術節,以山楂為主題,大力發展周邊採摘園、農業觀光園,吸引遊客以及優秀電商平臺,通過攝影家和媒體達人的視角傳播絳縣的優秀鄉村旅遊文化和特色農業産品。

“村裏不少村民還開設了短視頻賬號,拍攝的山楂主題視頻為種植戶帶來不少客商。”張青躍説。

如今的山楂産業園,佈局有序、排列整齊。每年5月,白色的花朵如波浪起伏;到了金秋時節,漫山遍野的紅山楂,甚是好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紅果果”讓日子“紅火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