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從捕魚人到養蠶人

“這片桑園不僅讓我的日子越過越好,還能防風固沙、涵養水源。這兩年,我感覺這裡的空氣更‘甜’了。”11月15日,在自家桑園裏,馮世國高興地告訴記者。

馮世國是西鄉縣子午鎮響潭村村民,漢江支流之一的子午河在他家附近,河岸邊就是他家的桑園。子午鎮地處秦嶺子午峪南口,是秦嶺生態保護區、陜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三區疊加的生態保護重點鎮,生態環境優良。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子午鎮從蠶桑産業中找到了破題思路。

漢江沿岸一帶沙地多,發展蠶桑産業優勢明顯。2017年,子午鎮整合了漢江沿岸沙地,發展桑園7000余畝,讓昔日的“白沙灘”變成了“致富園”。有了桑園,子午鎮趁熱打鐵,先後建成養蠶大棚43個。如今,全鎮每年養蠶1100張,鮮繭産量3.25萬公斤,年産值140萬元,直接帶動750戶脫貧戶增收。

“村民在養蠶大棚裏打工,每月能掙3000多元,再加上流轉土地的收入,一年下來比以前增收不少。”響潭村黨支部書記朱斌説,“現在,環境越來越好,朱鹮都比以前多了!”

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良好局面,讓更多群眾加入綠色産業發展隊伍中。

傳統桑蠶養殖從每年春季開始到秋季結束,初冬的霜桑葉往往得不到利用。2022年5月,子午鎮新建了一座霜桑茶加工廠,主要將霜桑葉加工成桑葉茶等産品,將桑蠶養殖週期延長到11月下旬,進一步提高了産業綜合效益。今年,全鎮預計霜桑葉用量可達30萬公斤,可製作霜桑茶6萬公斤,總産值可達800余萬元。

“我平時除了採桑葉、剪桑樹枝條、養蠶,還在閒余時間打零工。此外,家裏種了6畝吊瓜,這些讓我每年都能有5萬多元的穩定收入。”段家營村村民陳樹雄説,他之前是漢江上的漁民,40多年都靠捕魚養家糊口,沒想到“上岸”後的日子比以前更幸福了。

子午鎮有8個村分佈在漢江沿岸,捕魚是當地漁民的主要生活來源。禁漁政策實施後,周邊289名漁民徹底告別了漁船。為解決漁民“上岸”後的生活問題,子午鎮結合産業發展和用工單位需要,為漁民免費提供訂單式培訓,並積極提供就業資訊、疏通就業渠道,幫助漁民順利轉型。

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的子午鎮綠色産業遍地開花,各村(社區)以“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依託集體經濟走綠色發展之路,呈現出“各美其美”的良好態勢。預計到今年年底,全鎮所有村(社區)集體經濟收益均能超過15萬元,其中三花石社區、響潭村、回龍村將邁過20萬元大關。

“我們堅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扛牢‘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政治責任,立足資源稟賦,積極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做精‘漢江明珠·生態子午’名片,爭取釋放出更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走穩綠色迴圈發展之路。”子午鎮黨委書記劉章超説。本報記者 楊露雅 通訊員 謝陽 楊陽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從捕魚人到養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