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枝頭
果園要務好,不能總是老一套。除了手腳勤、腦子活,還得掌握一些“竅道”。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搞滴灌……這是高標準蘋果園的標配,也是産業增效、果農增收的秘訣。如今,隨著陜西蘋果産業的更新迭代,這些秘訣不光讓果農富了腦袋、鼓了口袋,更讓三秦大地碩果盈枝、芬芳滿園。
天沒亮就起來,連著卸了5車蘋果,劉印虎感覺腿都不是自己的了,嗓子渴得直冒煙。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拿起旁邊的塑膠茶杯,咕嘟咕嘟喝了幾大口水。
糞臭地才肥,豐收要靠人;管理不精心,落果一大堆……務了20多年蘋果,劉印虎慢慢摸出些門道來。靠著這些門道,他把3畝老園子務成了遠近聞名的示範園,自己也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土專家”。
含苞
11月22日,咸陽市旬邑縣太村鎮劉家村。忙活了一早上,劉印虎把5車蘋果存到果庫時,太陽已經到了頭頂。
“再過一段時間,果子價更好,先存下再説。”劉印虎説,這3畝果園,每年套袋8萬多個,這幾年,年收入都在12萬元以上。這要放在以前,他做夢都夢不到這樣的好事。
在劉印虎的記憶裏,過去的劉家村到處是土房房土梁梁,村裏人一年到頭除了務兩料莊稼,再沒啥掙錢的門路。難道就這樣一輩子?劉印虎咋想都不甘心。
1995年春天,剛過完30歲生日的劉印虎整天坐立不安。沒黑沒白地幹了這些年,“壓箱底”的錢沒攢下幾個,娃們一天天長大,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他心裏急得像貓抓一樣。
那時,陜西蘋果産業經過前期的精心培育和發展已漸顯優勢,老百姓在政府的引導下建果園、務蘋果,幹得熱火朝天。作為旬邑縣第一個“吃螃蟹”的村子,當時的原底鄉趙家村率先種下的1000多畝蘋果樹正好進入盛果期,一畝果園的收入比種莊稼增加了好幾倍。
這個消息像“雷”一樣在各個村炸開了。眼紅的人不少,可敢於放手幹的沒有幾個。
“啥?種蘋果?你知道咋種?”
“種了蘋果一屋人吃啥?”
“人家都沒動靜,就你能行?”
……
偷偷騎著自行車跑了幾回趙家村後,劉印虎在飯桌上説出了自己的打算。沒想到,家裏人反對聲一片,就連一向好脾氣的父親也把煙袋鍋磕得咣當響:“剛過幾天安生日子,你再別胡折騰了。”
劉印虎不愛説話,平時像個“悶葫蘆”,可一旦下定決心,幾頭牛都拉不回來。用他的話説,趙家村的這個“雷”不光“炸”醒了他,也在他心裏埋下了一個“果園夢”。
那年春天,溝溝峁峁剛冒出淺淺的綠,劉印虎就把100多棵手指粗的蘋果樹苗栽在了3畝溝邊地裏。上了幾遍農家肥,又美美地澆了一遍水,看著樹越長越旺,劉印虎説,好像看到了夢裏那個滿樹都是花骨朵的果園。
蓄勢
務果園要是沒有點真本事還真不行。剛開始,只要閒下來,劉印虎就騎著自行車垣上垣下到處“取經”,周圍種蘋果的地方他都跑遍了。
苦沒白下。第二年,樹長高了,“身子”粗了一圈;第三年,葉子密了,還零星冒出幾朵花。果子還沒賣錢,劉印虎就盤算上了:買臺洗衣機,給娃們添兩身新衣服,再蓋上兩間磚瓦房……他越想越覺得日子有盼頭。
起早貪黑又忙活了一年。到1998年春天,樹更壯了,葉子更密了,枝上的花骨朵更多了。看著粉嘟嘟的蘋果花,劉印虎往果園跑得更勤了。可到收穫時,他卻傻了眼:蘋果個頭不大不説,地上的落果比樹上的好果子還多。
“這才是頭一年挂果,明年保準能見錢。”攥著賣落果的幾百元,劉印虎不停地給自己打氣,也給家裏人寬心。但接下來的事,沒有他想得那麼順當。
連著幾年,錢砸進去不少,但回頭錢卻沒見幾個。劉印虎的心涼了半截。那段時間,一家人大氣都不敢出,生怕他想不開。妻子也是繞著彎地勸:“不然,咱把樹砍了,繼續務莊稼,有吃有喝,日子能過就行。”
劉印虎不甘心。從蘋果樹栽下的那天起,他就跟自個較上了勁,非要弄出個樣來不可。那幾年,周邊務果園的人越來越多,一些沒聽過的新品種、新名詞也在垣上垣下傳開了。
耳音灌多了,想法也就多了。一聲招呼沒打,劉印虎就騎著車子在外面跑了半個來月。
“換品種,明年全栽紅富士。”回家後,劉印虎撂下這句話倒頭就睡。第二天一起身,他扛著锨就進了果園。
栽樹、上肥、拉枝……忙忙活活又是三四年。等到新栽的紅富士開始挂果,劉印虎提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園子裏的蘋果樹個個都長得粗壯粗壯的,結出來的果子個頭大、賣相好。果子還沒賣完,本錢就收回來了。
怒放
劉印虎是個勤快人。打小就生活在劉家村的他和父輩一樣,種菜、種瓜、種糧食,樣樣在行。村裏的老人提起他總要誇一句:這娃是個過日子的好手。
頭一回務果園,雖然前期沒掙錢,但也不是一點收穫都沒有。“那時光知道秦冠、紅星、富士好。好在哪?咋樣管?一問三不知,純粹是摸著石頭過河,學也是學個‘半吊子’。”劉印虎説。磕磕絆絆幾年,他意識到,品種不更新,技術跟不上,光是閉著眼睛瞎折騰,再肥的地、再好的品種都不頂用。
問題找到了就對症下藥。新樹苗栽下後,又是翻耕培肥,又是拉枝整形……除了取來的“真經”,劉印虎還有自己的打算。
“咱這是旱垣,一直都缺水。而果樹又離不了水肥,要是‘喝’不上水,咋能結出好果子?”劉印虎説。2012年,當別的果園還在靠天吃飯的時候,劉印虎已經把一套自製的滴灌設施鋪在了地裏。
這是一套算不上精緻的手工製品:管子是再普通不過的黑色塑膠管,上面的出水孔鑿得大小勻稱、間距一致,再焊上噴水閥,套上接頭,連上蓄水罐,一張管管相通、隨用隨收的灌溉網就齊活了。
“打孔、焊接、安裝,每一個環節都是我自個琢磨的,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才弄成。看著不咋樣,用起來美得很。”解決了缺水問題,劉印虎也真正嘗到了務果園的甜頭。
當年秋天,賣完蘋果,劉印虎家存摺上的數字第一次突破了5萬元。“翻過年,咱就蓋磚瓦房,錢不夠再借些。”住了幾代人的土房子,劉印虎早都想推了,“只要果園管得好,這點賬算個啥?”
旬邑縣開始打造馬欄紅蘋果品牌後,劉印虎家的果園效益也跟著噌噌漲。
“這幾年,果農把錢掙了,都是吃了蘋果的利、沾了品牌的光。”在劉印虎看來,馬欄紅蘋果是大夥發家致富的關鍵,“這是我們的特色産業,也是主導産業,打出品牌不容易,咱可不能掉鏈子。”
為了種出優質蘋果,劉印虎成天在果園裏忙活。2019年,還是那3畝果園,除去成本,竟然凈落10萬元。
隨後的幾年,這3畝園子年年都沒讓他失望,有些果子還論個賣。手裏有了錢,幹啥都能放開了。2020年,按照高標準示範園的要求,他又建了7畝新園子。
“幹啥都得跟上時代,務果園也一樣。”劉印虎説,只有學習新理念、掌握新技術,接下來的路才知道咋走。
不知不覺幹了一上午,又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劉印虎開著三輪車朝回走。一路上都是蘋果樹,一棵比一棵長得旺。劉印虎説:“今年果子繁得很,把樹枝都壓彎了,瞅一眼,心裏都美滋滋的!”記者 黃敏 賴雅芬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盈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