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曲江新區:讓歷史地標成為“穿越之門”

漫步西安城墻,在俯瞰現代都市風貌中傾聽歷史跫音;打卡易俗社文化街區,領略古老秦腔與現代時尚踫撞出的無窮魅力;品嘗陜菜老字號,感受傳承千年的秦地風味;置身大唐芙蓉園,在唐風唐韻中做回唐朝人……

11月23日,“‘一帶一路’看陜西 十年征程再出發——第七屆‘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網路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曲江新區運營管理的西安歷史文化地標,踏入“穿越”古今的時空之門,體驗十三朝古都的全新魅力。

城墻故事歷久彌新

從歷史的斑駁中不斷蛻變的西安城墻,已度過了1400多個年華。近年來,在曲江新區的創新經營下,西安城墻拂去滄桑,再迎青春。

西安城墻始建於隋代582年,全長13.74公里,是我國目前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西安的城市標誌和象徵。

西安城墻景區工作人員楊楚悅介紹,曲江新區運營西安城墻以來,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工作方針,加大對城墻本體的保護修繕和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如今,西安城墻建立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富有城墻特色的預防性保護體系。

圖片1

“為全面、及時掌握城墻各項狀況,做到早發現、早應對,西安城墻設置了3000余個文物變形監測點,並完成了1027個監控圖像數據接入資訊中心,率先在全國創造性地摸索總結出文物本體安全四色分級預警體系,並結合定期研判會,使得管理者對城墻的變化了然於心,防患于未然。”楊楚悅説。

西安城墻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持續挖掘景區文化內核。

2009年5月,西安城墻整體移交西安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西安城墻由觀光型的歷史文化景區向體驗型的複合人文景區轉變;2014年,西安城墻南門歷史文化街區全面對外開放;2018年,西安城墻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21年,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西安城墻景區位列其中……

楊楚悅介紹,近年來,西安城墻開展了西安城墻新春燈會、西安城墻古城全球徵春聯、西安城墻國際音樂節、大唐風箏薈、城墻夜跑等各類文化活動,極大豐富了市民遊客的遊覽體驗。“同時,我們策劃推出再現盛唐最高禮儀和大國風貌的《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完美演繹了盛世長安的華彩樂章,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沉浸式領略大唐盛世的恢弘氣魄。”楊楚悅説,“我們還借助新媒體平臺、數字技術、‘網際網路+’,策劃推出了金甲武士、盛唐天團等一大批景區特有文創,並在此基礎上持續輸出主題CG動畫視頻、數字藏品及各類文創衍生品,實現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雙提升。”

今年1至8月,西安城墻吸引客流549萬人,同比2022年增長734%,同比2019年增長42%。旅遊收入2.55億元,同比2022年增長754%,同比2019年增長53%。

未來,西安城墻將繼續平衡好古與今、新與舊、修與補的難題,不斷彰顯“歷史文化名城”品牌,促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融合發展,讓西安的城墻故事歷久彌新、常講常新。

千年秦腔擁抱現代時尚

穿過易俗社大劇院,伴隨著鏗鏘悠揚的秦腔曲調,一個以“街、坊、巷、院”為基礎的多層次空間,逐漸展現全貌,遊客們便進入了易俗社文化街區。

圖片2

在街區裏,漫步易俗社百年博物館、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一件件珍貴的戲曲文獻、歷史文物,讓觀者聆聽易俗社的百年滄桑、一覽秦腔千年來的傳承與發展。

1912年,160多名熱心戲曲改良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創建了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陜西易俗社。“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是該社的宗旨,也正是“易俗”之意。易俗社將文化教育、戲曲訓練、演出實踐結合起來,培養了大批戲曲人才,創作和演出了許多優秀劇目,對秦腔發展、戲曲改良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百餘年過去,如今的易俗社文化街區以易俗社為中心,打造融秦腔藝術展演、中外戲劇交流、博物館展示、戲曲教育傳承、文化創意為一體的特色文化街區。“不聽秦腔不識陜,不到易俗不知秦”“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秦腔”是易俗社文化街區的願景。

“我們街區將秦腔元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打造出了熱門IP‘秦小易’。同時,我們依託街區廣場露天戲臺,開展惠民秦腔演出,讓年輕人來到這裡感受秦腔的豪邁與震撼。”易俗社文化街區市場行銷中心工作人員田瑞雪説。

田瑞雪介紹,為傳承戲曲文化,易俗社文化街區與西一路小學合作,推動“戲曲進校園”,引導孩子們從小了解學習秦腔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發研學項目,讓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中生、大學生來到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親手畫臉譜、看皮影、聽秦腔,沉浸式感受戲曲魅力。

與此同時,易俗社文化街區打造西安人的懷舊空間——“東邦哥”主題街區,還原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西安風情。

此外,街區還增添了萬豪moxy秦腔主題酒店、星巴克、茶話弄、胡桃裏、火鳳祥火鍋等商業配套,豐富了遊客打卡體驗。

目前,街區遊客接待總量超千萬人次。東邦哥復古街區遊客接待總量超300萬人次,研學接待總量超5萬人次。另外,街區每週末以及節假日在方言廣場戲臺都有免費的秦腔惠民演出,每年約1000余場。

老字號重現昔日榮光

陜西沃野千里、糧産豐富,孕育出中國最古老的菜係之一——陜菜。陜菜又稱秦菜,歷經幾千年的積澱,依然綻放著新的光華。

1929年誕生的西安飯莊,經過近百年的傳承,已成為“三秦飲食文化的地標”、中華老字號,以及陜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單位。

圖片3

位於西安飯莊(總店)的陜菜文化體驗博物館,是國內首個以陜菜文化特色為主題的博物館。該館共900多平方米,分為展陳區、研學區和文創區,以文字、圖片、實物、視頻等形式,全面呈現陜菜的發展歷史、風味特色、代表菜品等,向食客展示豐富多彩的陜西飲食文化,以及輝煌燦爛的陜西歷史文化,是集參觀遊覽、品嘗體驗、研學求知、文化體驗、非遺傳承等於一體的旅遊目的地。

“陜菜博物館旨在讓消費者更好地了解陜菜的前世今生,我們用現代光影藝術,對陜西餐飲文化、古都歷史文化進行深度融合。”西安飯莊總店店長康佳表示,“博物館設立研學工坊,展現陜菜非遺大師現場製作陜菜。博物館的文創區則是為了讓參觀者把‘陜味’帶回家而設立。”

在陜菜博物館內可以看到,食客在等餐時,可通過精彩的互動畫面觀看陜菜技藝,再免費品一口西安飯莊的黃桂稠酒、聞一聞陜菜調料的獨特風味。“通過參觀陜菜博物館,我了解了中國最有文化、最有故事的陜菜,其中‘燒尾宴’等宴席更讓人大開眼界,不得不感嘆陜菜‘大度、大氣、大俗、大雅’的氣質和魅力。”西安市民張先生感慨,陜菜的相容並蓄、歷久彌新讓人印象深刻。

建設陜菜博物館只是曲江新區傳承陜菜文化、復興老字號的舉措之一。

曾經的東大街,老字號雲集。後來隨著城市改造,一些老字號漸漸淡出視野。曲江新區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區,重舉老字號復興大旗,讓隸屬於曲江新區西安飲食股份有限公司的十個西安老字號,集結于文化街區。如今,老字號已經成為帶動街區經濟的新引擎。

老字號是城市變遷的見證,也是人們生活記憶的載體。近年來,曲江新區持續恢復中華老字號,推動老字號門店數量增長、環境優化、服務提升,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

唐“潮”遇上黑科技

今年5月18日,伴隨著禮樂和鳴,來華出席中國-中亞峰會的各國元首陸續抵達大唐芙蓉園。在這裡,西安以一場大度雍容、如夢如幻的唐朝傳統迎接貴賓,展現中華文化包容四海、兼納百川的精神風貌。

圖片4

當時,“大唐盛禮”一時間刷屏社交媒體,讓曲江新區文旅特色在全球範圍得到廣泛傳播。如今,暮色中的大唐芙蓉園,依然樓閣巍峨、流光溢彩、美輪美奐,一派盛唐風貌。身著漢服行走在大唐芙蓉園的“世家小姐”和“翩翩公子”們,組成了道獨特的風景線。這樣的唐風唐韻,離不開現代黑科技的加持。

近年來,曲江新區聚焦數字經濟和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在文化産業創新賽道上全力奔跑。“大唐芙蓉園內智慧導覽亭、智慧商店等隨處可見,我們還將傳統演藝與現代高科技相結合,開展全新演繹。”西安曲江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大唐芙蓉園景區管理分公司副總經理白露表示。

唐代宮廷燕樂《鼓》,即是大唐芙蓉園內唐朝景觀遇上現代黑科技的典範。在絢爛黑科技的加持下,節目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東倉鼓樂進行包裝,通過全新的編曲和兼具故事性與娛樂性的方式進行呈現,營造出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

從2019年起,大唐芙蓉園就以資訊技術為依託,建立以智慧管理中心為核心的管理服務、市場行銷、安全應急(應急響應)三大體系,通過“數字指揮中心建設、電子自助售票入園系統、智慧導講系統、監控管理系統、智慧無人便利店、熱成像測溫系統”等多種智慧化舉措,打造出售、檢、遊無現金支付為一體的智慧旅遊新體驗。同時,大唐芙蓉園利用大數據搭建自主遊客數據分析平臺,實現景區智慧化管理、網路化行銷、智慧化服務。

今年“五一”,大唐芙蓉園演藝再上新:《芙蓉畫中游》以“畫中人”的方式,演繹了十余組唐朝生活場景,再現了《樹下仕女圖》《宴飲圖》《搗練圖》等古畫。

陸續推出的演藝上新,盡顯盛唐風華。提及不斷推陳出新的靈感來源,白露表示:“我們以講好中國故事和傳遞中國聲音為根本,讓深厚的文化沉澱與新科技、新創意融合,並結合時下熱點進行創新。”今後,大唐芙蓉園將進一步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持續增強群眾遊玩體驗,講好“唐潮”故事、中國故事。(吳軍禮)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