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沙包包長出“幸福菇”

提起沙漠戈壁,人們會聯想到“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的惡劣環境。沒想到有一天,在貧瘠乾旱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也能長出數百萬朵鮮嫩飽滿的香菇。

深秋時節,“綠色長城看兵團·環塔行”全媒體報道團隊一行走進位於三師四十四團十三連的香菇種植基地,探尋沙海生金背後的秘訣。

在沙漠中,數百座大棚排列整齊。從空中俯瞰,棚布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輝,蔚為壯觀。

“3年前,這片地還是高低不平的沙包,屬於團場邊緣的未利用地塊,種什麼都難以存活。”新疆農發集團農業綜合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振江對記者説。

跟著朱振江,記者一行走進一座香菇大棚。掀開厚厚的棉布簾,涼爽潮濕的空氣夾雜著濃郁的菇香撲面而來。這是一座佔地5畝的高標準設施大棚。

放眼望去,8列長130米、高2米的菌棒架依次排開。一個架子又分成7層,上面擺滿了長著厚實香菇的圓柱形菌棒。如今,正值第一茬香菇出菇高峰期,採菇裝籃的工人進進出出忙碌著。

朱振江介紹,香菇生長期一般為25天,一個菌棒可采收4茬。目前,高品質一級鮮香菇市場均價在每公斤11.7元。十三連共建有不同規模的大棚184座,佔地近1000畝,年種植香菇兩茬400萬棒,今年預計産量達350萬公斤,産值可達2300余萬元。

“在新疆的鮮香菇市場,每十朵就有一朵産自我們這裡。”朱振江自信滿滿地説。

香菇性喜涼爽潮濕,但沙漠裏的白天酷熱難耐。香菇是如何在沙漠裏種成的?朱振江抬手一指:“這座大棚就是控制香菇生長的‘魔法師’。”

只見大棚塑膠層的頂部,蓋著一層捲起來的“棉被”,這是用5層新型保溫材料製作而成的大棚保溫簾,可以從外部控制光照和溫度。同時,每個菌棒架底部安裝了滴灌帶,頂部還有噴淋設施,當氣溫升高時,負責管理大棚的工人只需輕輕按動開關,便可輕鬆控制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

“沙漠裏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香菇生長和品質的提升。”朱振江從靠近大棚外緣的菌棒上摘下一朵傘面有著不規則溝壑的香菇,向記者展示道,“這是香菇中的佼佼者——‘花菇’,與普通香菇相比,每公斤價格要高出近50元。在我們的大棚裏,這樣的‘花菇’有許多,我們生産的一級菇平均佔比達60%以上。”

“作為香菇的‘房子’,菌棒的成本不低吧?”記者好奇地問。朱振江掰開一根廢棄的菌棒讓記者觀察,只見潮濕的深褐色菌棒內,木屑、麥麩是主要原料。

“市場上一個處理好的菌棒價格在7.6元左右,我們建了配套的加工廠,成本降低了近三分之一。”朱振江説。

設施大棚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依託香菇産業,周邊連隊的職工群眾也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香菇種植基地每年可帶動四十四團400余人就業,每人平均年增收2.5萬元。

沙包包長出“幸福菇”,不毛地變為新“藍海”。四十四團職工群眾用智慧和雙手,喚醒了沉睡的戈壁和茫茫的沙漠,讓其煥發新的生機。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志偉 劉美惠子 常丫丫 通訊員 奉正雲 張樹飛

來源:兵團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沙包包長出“幸福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