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把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價值”

初冬時節,二師三十四團生態保護區內,一叢叢梭梭、紅柳仍充滿生機,三五成群的野雞悠閒覓食,一幅美好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三十四團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生態功能區發展定位,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持續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在守護綠水青山、發展沙漠經濟等方面積累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和亮點,將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價值”。日前,生態環境部公佈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三十四團上榜,是兵團唯一入選團場。

將大漠黃沙轉變為綠水青山已經殊為不易,再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三十四團是如何做到的?“綠富雙贏”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帶著這些問題,本報全媒體記者走進三十四團,深入採訪,尋求答案。

持續增綠護綠 打造“綠色走廊”

11月14日,在三十四團十連生態防護林內,護林員尚新林正和同事們忙著清除林帶內乾枯的葦草和芨芨草。遠處一簇簇紅柳隨風搖曳,與戈壁灘構成了一幅壯美畫卷。

三十四團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庫木塔格沙漠之間,曾是二師塔裏木墾區沙化最嚴重的團場。20多年前,這裡每年6至8級的大風天氣達9次以上,因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近2000萬元。惡劣的氣候條件與脆弱的生態環境,嚴重制約著團場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三十四團圍繞“生態立團”發展定位,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增綠、管綠、護綠、用綠、活綠“五綠”為抓手,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物力、人力,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在團場周邊荒漠栽種沙棗樹、胡楊等樹種,同時配備專職護林員50多名,全力管護好全團所有林地和野生植被。

今年57歲的尚新林是三十四團十連護林隊的一名組長,工作認真負責。為了看護林地,他常年冒酷暑、頂寒風在林地裏穿梭巡邏。“我們除了管護團場周邊的生態防護林,還要到野外去巡護公益林、生態林,每天至少要步行二三十公里路,有些偏遠的地方需要開車走100多公里。工作雖然繁重瑣碎,但我們樂在其中。”尚新林説。

五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龍進從小就生活在三十四團,説起團場的變化,他感慨道:“我們眼前的‘綠色走廊’,是一代代兵團人用汗水鋪就的。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守護好這片來之不易的綠洲。”

生態興則文明興。三十四團把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大事來抓,始終將綠色作為經濟發展的底色,大力開展林業增綠增效和美化綠化行動,持續倡導全民植樹增綠,全面提升林業品質效益。每年植樹季,團場主要領導帶頭,各部門各單位積極參與,全團職工群眾共同在沙漠邊緣種下一片片綠色。

經過幾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三十四團的“綠色家底”逐步充盈厚實,在沙漠邊緣築起了一道道堅不可摧的綠色屏障。據統計,三十四團現有林地9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4.98%,形成了由重點公益林、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生態經濟林、城鎮綠化林組成的五級防護林體系。

從黃沙漫天到綠滿荒漠,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團場面貌煥然一新。環境改善了,生活富足了,職工群眾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增強,治沙、造林、護林已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三十四團五連職工李寧説:“我們每年都積極參加連隊組織的植樹造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把植綠、護綠的責任承擔起來。”

發展沙生産業 實現“綠富雙贏”

“依靠沙漠也能致富,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看著眼前的枸杞園和成片的梭梭林,三十四團九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南滿良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九連是三十四團沙漠化最為嚴重的連隊之一,2014年以來,連隊“兩委”一班人一直在積極尋求治沙用沙之道。

“在沙漠裏種什麼能掙錢?”面對職工群眾的期待,九連黨支部積極引導職工群眾在沙漠邊緣和鹽鹼地種植黑枸杞和梭梭。九連職工群眾從一開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發展沙生産業,到目前已種植黑枸杞1800畝、梭梭2300畝。隨著一道道綠色屏障的築起,不僅危害最嚴重的風沙得到了有效治理,職工群眾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南滿良説:“前些年受風沙影響,連隊的棉花要補種五六次才能成活。近年來,我們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利用沙漠邊緣的條田發展沙生産業,在防風固沙的同時讓職工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廣袤沙漠的三十四團,通過積極爭取塔河干流生態修復等項目資金,引入社會資本,加強與北京大學、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荒漠區域進行利用灌區排渠苦鹹水大面積種植梭梭、四翅濱藜等沙生植物,建立防風固沙鎖邊林草帶的探索實踐。同時,利用梭梭、四翅濱藜接種肉蓯蓉,發展沙生産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2014年至今,三十四團累計種植梭梭、四翅濱藜2.2萬畝,接種肉蓯蓉8500畝,畝均收益達800元至1200元,累計帶動就業2500余人,年每人平均增收1.5萬餘元。

三十四團還依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積極發展“光伏+”産業,並於2022年與央企合作建設20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

為降低企業運營維護成本,助力團場沙生産業發展,三十四團計劃在光伏發電項目區週邊種植梭梭、四翅濱藜,建立起防風固沙帶,進一步延伸生態經濟産業鏈,實現“産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産業化”,讓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形成良性迴圈。

三十四團三級調研員顧義説:“我們在‘用綠’和‘活綠’上下功夫,推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形成産業優勢,現在接種的肉蓯蓉已經産生了初步效益。今後,我們還將通過‘擴綠’的方式,大力發展沙漠經濟,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實現‘綠富雙贏’。”

做足林業文章 推動“一綠多金”

初冬,正是中藥材收穫的時節。在三十四團十二連板藍根采收現場,一陣陣藥香撲鼻而來,藥材採挖機來回穿梭,一棵棵板藍根隨之出土,職工群眾忙著收穫、挑選、晾曬,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十二連職工田衛紅説:“今年我在棗園裏套種了20畝板藍根,一塊地能有兩份收入,真不錯!”

用好林下資源,做足林業文章。近年來,三十四團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不斷拓展農業增值空間,引入中藥材種植企業在棗園中套種板藍根、丹參等中藥材,並在棉田套種小茴香,有效提高土地産出率,推動“産業並進、一綠多金”。

今年,該團棗藥間種面積達1.3萬畝,板藍根目標單産500公斤,預計畝均增收8800元;棉花套種小茴香10.7萬畝,預計畝均增收1200元,帶動就業2000余人,團場可增加農業産值1.28億元。

小小中藥材,敲開致富門。三十四團通過基地帶動、典型示範引領,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中藥材産業發展。目前,板藍根、黃芪、防風等中藥材種植在團場“遍地開花”,中藥材種植産業正向優質、綠色方向發展。

三十四團十連“兩委”成員吳海燕説:“今年我們連隊種植了板藍根、丹參、防風等中藥材,這些藥材品質好、産量高,為全連100多名職工群眾帶來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收入。今後,我們將持續做好市場對接和服務保障工作,暢通銷售渠道,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持續增加職工群眾種植收益。”

2009年以來,三十四團七連在風口的條田和土壤鹽鹼化程度較高的地塊都種上了棗樹,不僅能夠防風固沙,也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給職工群眾帶來新“錢”途,讓職工群眾的生活越來越“甜蜜”。

“探索棗藥間種模式,發展林下經濟,雙向發力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既改善了低效棗園管理不到位、效益不高的狀況,又讓綠洲生態經濟林得到有效管護和持續發展。”三十四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湯清秋説,“下一步,我們將從專業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方面持續發力,為中藥材種植、銷售創造有利條件,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並在中藥材種植示範連隊建立交易市場和網路銷售平臺,讓中藥材種植成為職工群眾增收的‘致富方’、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如何進一步擦亮生態底色,踐行“兩山”理念?三十四團黨委書記、政委寧豐表示,團場將以入選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契機,在提升綠色發展水準、創新生態文明機制、繁榮生態文化等方面下功夫,積極推動荒漠化治理與沙生産業、中草藥産業發展相互促進,走出一條特色資源産業化、特色産業規模化的生態發展道路,逐步形成沙漠增綠、産業增值、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良好局面。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秦俊偉 實習生 劉婷婷

來源:兵團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把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