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我在陜西學中醫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是陜西人。我在學習研讀《千金方》的過程中,對孫思邈大醫精誠的品德和高超的醫術非常敬仰。”10月30日,陜西中醫藥大學南韓留學生權珉豪對記者説。在該校,記者見到多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

近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迸發新的生機活力,中醫藥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力進一步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中醫,學習中醫藥文化。

學習中醫,他們“留學陜西”

24歲的緬甸留學生陳自浩在陜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學習。“之所以要學習中醫,是因為我也是中醫的受益者。”陳自浩説,“我11歲時患上鼻炎,長期服藥也不見效。家人帶我試著進行中醫針灸治療,一個月後,我的病情就得到很大緩解。那時,成為針灸大夫的夢想就在我的心裏萌生。”陳自浩希望自己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讓更多人受益於中醫。

陜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導師米烈漢有多年教學和診療經驗。他告訴記者,學校為本科階段留學生開設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針灸推拿等課程,為研究生階段留學生開設了金匱要略理論與實踐、溫病學理論與實踐等課程。“學習中醫,不僅需要大量時間進行理論學習,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對理論逐一印證。對此,學校經常組織開展教學跟診、臨床四診(望聞問切)等實踐。”米烈漢説。

權珉豪2018年進入陜西中醫藥大學學習,目前已經是一名研究生,主攻方劑學。2022年11月15日,米烈漢帶領權珉豪等留學生前往鎮安縣雲蓋寺鎮東洞村開展義診活動。當時,山區的氣溫很低,村民們排著隊等待醫生診斷。權珉豪回憶:“太陽下山時,米烈漢老師終於看完了最後一個病人。他對跟診學生説,深山的氣候和環境特殊,早晚溫差大,陰冷潮濕,因此,為村民們開的方子要有益氣健脾、理氣化濕的功效。”

在義診教學活動中,留學生在觀察老師診治的過程中積累臨床經驗、整理醫案,從老師的言行中進一步體會“行醫首重德,醫貴精誠,重在實踐”的中醫精髓。

學校經常組織留學生到陜西中醫藥博物館參觀學習,讓他們了解中醫藥學的發展歷史,從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中國古代醫學家的故事中體會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

多年來,陜西省充分發揮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資源優勢,“留學陜西”培養規模和品質不斷提升。作為我國最早對外國留學生進行中醫藥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陜西中醫藥大學先後招收了來自16個國家的留學生,其中來自巴基斯坦、哈薩克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佔全校留學生的90%以上;先後同美國、加拿大、南韓、俄羅斯、波蘭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校際合作交流關係,為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3000多名中醫藥人才。

體悟原理,學會“望聞問切”

中醫藥學將中國古典哲學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融入醫學領域,形成了包括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等在內的一整套獨特的理論體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外國留學生理解中醫藥文化的理論體系?

10月26日,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中醫課堂上,教師劉昳正用英文舉例講述中醫理論,60多名留學生聚精會神地聆聽。

劉昳在20多年教學和醫療實踐過程中,教授了巴基斯坦、加拿大、英國、摩洛哥等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她告訴記者:“中醫藥學是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的必修課。在一學期76課時教學中,中醫基本理論佔到四分之三的課時。”

劉昳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讓留學生從人體整體觀念、人與自然整體觀念等方面逐步領悟中醫藥文化。她對留學生説,中醫治療非常關注個體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的臟腑功能狀態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這些都會使罹患同一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存在差異。比如,因時令節氣不同,春季的感冒和冬季的感冒就存在原理上的不同。因此,中醫要堅持辨證論治。

許多留學生表示,學習掌握了中醫藥學的原理,就仿佛拿到了打開中華文化寶庫的一把“鑰匙”。

摩洛哥留學生穆尼告訴記者:“我們當地也有用拔火罐治病的方法,但是沒有人體穴位之説。我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學習了中醫更精確的穴位治療方法,了解到了五行學説、辨證論治等中醫概念。”

伊朗留學生亮靚對記者説:“學習中醫理論後,我認識到,當醫生要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我要以探索的心態學習中醫,全面把握中醫整體觀念,深入理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領會中醫藥文化的奧妙。”

學成回國,成為“健康使者”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促進文明互鑒的重要作用,用好中醫藥這把“鑰匙”,一直是陜西各高校和醫療機構努力的方向。

陜西省中醫醫院、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聯合哈薩克相關機構,在阿斯塔納共同建設中國—哈薩克傳統醫學中心。中心充分發揮學成回國留學生的作用,促進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更好地服務當地民眾,目前已配備中哈傳統醫學診療專家、康復治療師10余名,累計接診患者6500余人次,開展國際遠端會診200余人次。

該中心的哈薩克醫生馬文軒,2014年至2022年在陜西中醫藥大學學習,畢業回國後用中醫為當地民眾服務。一位名叫穆卡薩(化名)的患者患有帕金森病,長期耳鳴、手抖。馬文軒用中醫針灸方法對其進行治療,3天后患者耳鳴、手抖等症狀就得到緩解,當地民眾紛紛稱奇。

當地醫生薩雅曾經在陜西中醫藥大學學習4年,畢業回國後,成為專業針灸醫師、水蛭治療師。目前,薩雅在該中心任職。

薩雅介紹,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和醫學模式的發展變化,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價值日益凸顯。哈薩克人民對中醫藥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當地患者艾爾邁拉(化名)左側面部麻木、僵硬偶伴抽動5個多月。接診後,薩雅用中醫針灸、推拿等方法對其進行治療。1周後,艾爾邁拉抽動等症狀消失,面部感覺逐漸恢復。她開心地説:“沒想到中醫療法這麼神奇!”

經過近一年的建設,中國—哈薩克傳統醫學中心已初步形成集中醫藥診療、康復、人才培訓、人文交流於一體的發展模式,建設成為標準化、示範化的傳統醫學中心。在該中心的推動下,越來越多學成回國的留學生成為用中醫藥文化服務當地民眾的“健康使者”。(記者 杜瑋文/圖)

來源:群眾新聞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我在陜西學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