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三道溝裏的“內迴圈”

11月6日,家裏的一頭小黃牛過“滿月”,劉平很激動。一大早,劉平就給牛準備了“生日餐”。小牛犢依偎在劉平身旁,吃得很香,像個惹人憐愛的孩子。

劉平是府谷縣三道溝鎮三道溝村人,他創建的普禾源農牧種植養殖有限公司位於三道溝鎮,是縣裏規模最大的養牛場。

很難想像,這個養牛場所在地以前是採煤塌陷區。“養牛場用地是通過礦區治理平整出來的。在過去,別説企業來這裡辦養殖場,連樹苗都活不長。”劉平説。

三道溝鎮是府谷縣的工業重鎮。隨著原煤、硅鐵、金屬鎂産業的發展,鎮上經濟蒸蒸日上。經濟取得長足發展,但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利益,如同一把“雙刃劍”,阻斷了三道溝鎮可持續發展之路。曾幾何時,礦區塌陷現象頻發,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嚴重影響了周邊群眾的生産生活。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係,成為當地政府和採礦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要建設綠水青山的幸福家園,治理採煤塌陷區、開展綠色礦山建設迫在眉睫。

“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繼續走老路行不通。我們要求企業摒棄舊的發展觀念。”三道溝鎮黨委書記雲永勝説,“礦山治理不是簡單地搞綠化,而是要在礦産資源開發全過程中做好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等工作,既要科學有序開採,又要加強礦區及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工作艱巨,任重道遠。”

自2016年起,三道溝煤礦成立工作專班,按照“坍塌一塊治理一塊”的原則,累計投資1.2億元,對2.8萬餘畝採煤塌陷區開展原始地貌恢復治理工作。

此外,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礦山修復的主要任務由國家能源集團三道溝煤礦負責。三道溝煤礦決心讓群眾享受生態紅利,於是,在開采地下“黑色寶庫”的同時,聯合三道溝鎮政府確立了建設“萬畝農業示範園,十萬畝生態林”的目標。

經過數年努力,約2.8萬畝採煤塌陷區恢復了原始地貌。此外,三道溝煤礦投入6000萬元在三道溝鎮火賴溝、西堯溝等村種植150萬株常綠樹木,總種植面積1.5萬餘畝。

樹種上了,山也綠了,如何讓綠水青山永駐?為此,三道溝鎮持續推進治理工作。

“我們在採煤塌陷區建設了地下水庫,讓水向上滲透,增大土壤水分,極大地提高了植樹造林的成活率,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顯著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雲永勝説。

2021年,在採礦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時,三道溝鎮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8000余畝,將昔日採煤塌陷區變成良田。

“現在,我們一方面吸引企業投資辦廠,吸納當地群眾就業,一方面讓群眾在高標準農田裏種植玉米,讓群眾享受綠色發展的生態紅利。”雲永勝説,三道溝鎮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綠色發展的答卷。

“將養殖場裏的牲畜糞便加工成有機肥料,就地銷售給當地企業,實現了生態環保與群眾增收雙贏。”劉平坦言,自己選擇在三道溝鎮建設擁有約2000頭牛的養殖場,主要原因是周邊飼料供應充足。

為了讓群眾的養殖效益進一步提升,普禾源農牧種植養殖有限公司成立了農業合作社,配套建設了有機肥加工廠,實現了迴圈發展、群眾增收的目標。

近年來,經過不斷治理修復,三道溝鎮地質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打造出“綠色經濟內迴圈”的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萬畝農業示範園,十萬畝生態林”的規劃正有序推進。

如今,府谷縣堅持人為干預和自然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宜草則草、宜林則林,見縫插綠、見空補綠,加快綜治項目治理、沿黃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進度,推廣壘石造林經驗,持續鞏固城區黃河沿岸清理整治成果,推動造林綠化由重栽植向重成活轉變,逐步實現全縣由“淺綠”向“深綠”轉變。本報記者 馬騰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三道溝裏的“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