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和合之美的異域琉璃器
姓名: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唐代
年齡:1000多歲
戶籍登記時間:1987年
現住址:法門寺博物館
11月10日,法門寺博物館珍寶閣內,一件造型精美的藍色琉璃盤引得遊客紛紛駐足欣賞。這件文物晶瑩剔透、花紋繁複,在燈光下映出神秘、美麗的微光。它就是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
在法門寺地宮的出土文物中,有20件來自異域的琉璃器。它們經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就是其中的一件。
盛唐時,中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空前繁榮。駝鈴聲在沙漠回蕩,來自西域的貨品沿絲綢之路抵達長安;雲帆高挂,滿載貨物的船隻絡繹不絕地往返于萬里海域。不同思想的交匯在商貿往來中展開,不同文明的碰撞在互通有無中開啟。以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為代表的這批琉璃器正是這段輝煌歷史的見證。
壹 石破天驚 珍寶初現
1981年,法門寺佛塔在一夜暴雨後坍塌了一半。1987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清理塔基時,意外發現了塔基下的法門寺地宮。
地宮石門打開,2499件珍貴文物橫空出世,其中有20件精美絕倫的琉璃器,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就是其中之一。物賬碑碑文記載,這批琉璃器包括“琉璃缽子一枚,琉璃茶椀柘子一副,琉璃疊子十一枚”。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是早期伊斯蘭精品琉璃器的代表,價值很高。
2018年5月,第一組四枚《絲綢之路文物》郵票首發,其中一枚就是以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為主題,向世人展示了法門寺琉璃器獨特的美。
今年11月10日,記者來到位於寶雞市扶風縣的法門寺博物館,于珍寶閣內看到了陳列在展櫃中的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
“琉璃,即現在的玻璃。法門寺地宮琉璃器實指玻璃器。琉璃器長期被視為比金銀器更珍貴的器物。”法門寺博物館講解員徐敏傑介紹。
古代的琉璃到底有多珍貴?唐代詩人岑參用“千家獻黃金,萬匠磨琉璃”的詩句來表現琉璃的珍貴。將琉璃與黃金、翡翠相提並論,並非謬讚。在我國古代,琉璃為“琉璃、金銀、玉翠、陶瓷、青銅”五大名器之首。皇室貴族不外傳的燒制技術和外國進貢過程中高昂的運輸、人力成本,造就了琉璃的非凡價值。
截至目前,世界範圍內伊斯蘭琉璃器存世極少,僅有100多件。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伊斯蘭琉璃器雖數量不多,但皆為精品。
“特別是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是精品中的精品。”徐敏傑向遊客介紹,“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為侈口,盤沿外折,腹壁斜收,盤底心凸起。盤內佈滿紋飾,紋飾由內而外分為數層。盤中心為八瓣蕉葉圍成的團花,蕉葉刻成斜線紋與波浪紋,兩兩相間。其外為雙線勾出的一圈水波紋,雙線內以金填滿,內外波谷間填充果實,果實內亦作波浪紋。”
這批琉璃器中,與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類似的刻紋藍琉璃盤共有6件,件件都是國家一級文物。
來看看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的“小夥伴”:描金刻花琉璃盤、釉彩琉璃盤紀年準確,乃稀世之珍;五瓣楓葉紋藍琉璃盤裝飾手法似借鑒漢唐銅鏡的格式和情調;石榴紋釉彩琉璃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釉彩玻璃,讓釉彩玻璃的生産時期提前了3個世紀……
在這些盤子的盤身上,有葡萄葉紋、葵花紋、枝條紋、繩索紋和一些幾何圖案,以及由密集的平行細斜線紋組成的地紋。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上的一些主要線條用金粉描繪,整體更加光彩奪目。
貳 烈火焚燒 精雕細琢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長久以來,我國古代的瓷文化、玉文化盛行,琉璃吹制工藝不成熟,因此,琉璃器生産規模並不大。
反之,地中海東岸的琉璃工匠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熟練掌握了貼絲、貼花裝飾工藝。阿拉伯人佔領地中海東岸後,伊斯蘭琉璃工匠繼承發展了這些裝飾工藝,伊斯蘭琉璃器享譽世界。在我國古代就有“西方之國”出産琉璃器的記載。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伊斯蘭琉璃器,大部分應屬於伊朗內沙布爾地區生産,是西元9世紀阿拉伯帝國強盛時期阿拔斯王朝的産品。它們經由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進入唐朝宮廷。
它們吸收了古羅馬和波斯帝國琉璃器生産的工藝,展現出早期的伊斯蘭文化風格,讓古代琉璃器生産過程中的貼絲、貼花、釉彩、刻紋、刻花、模壓、印壓、描金等先進工藝都有了實物體現,是世界琉璃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
“不同的琉璃器,有著不同的紋樣、風格,因為它們採用了不同的製作工藝。”指著展廳裏的一塊介紹琉璃器製作工藝的展板,徐敏傑向遊客介紹著法門寺琉璃器獨特的製作工藝。
以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為例,它的製作就巧妙地運用了刻紋、釉料彩繪、描金等多種工藝。刻紋是用比玻璃更硬的尖頭材料(如金剛石)在冷卻成型的玻璃表面淺淺地刻畫出線條,組成不同的圖案。釉料彩繪是將礦物釉料研磨成細顆粒,加上松節油、松香、動物膠等黏合劑和填充料混合後,涂繪在玻璃製品的表面進行二次燒制。燒制能將用顏料繪製的圖案與琉璃製品表面黏合,保證彩繪不脫落。描金是在琉璃器上用金水描繪圖案。
精雕細琢、烈火焚燒,造就了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
參 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
文明的交流互鑒,既讓中國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産傳入中國。
唐代詩人韋應物曾以《咏琉璃》為題盛讚琉璃: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有“詩鬼”之稱的李賀寫下“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的詩句。可見,琉璃器皿早已融入唐代人的生活。
因此,以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為代表的這批法門寺琉璃器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們具備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見證了一段文化交融、美美與共的歷史。
法門寺北依岐山,南臨渭水,附近還有絲綢之路陜西段南線的龍尾驛站。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批琉璃器,年代應該早于唐僖宗時期,大多是當時的皇家貢品。除中國器形的茶盞和茶托,有的具有東羅馬元素,有的具有波斯風格。”法門寺博物館館長魏曉龍介紹,“這一批琉璃器的存在,彰顯了開放的唐朝對於異域文化的包容,是中外文化和諧共存、合作交流、互鑒發展的重要體現。”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站在法門寺博物館的展廳裏,透過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散發的微微幽光,遊客仿佛能聽到絲綢之路上傳來的悠悠駝鈴聲,看到不同國家的燦爛文明,觸摸到不同文明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的密碼,感受到中華民族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懷。本報記者 李宛嶸 實習生 郭瑞娜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彰顯和合之美的異域琉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