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烏鎮時間”開啟 數字新技術釋放發展新機遇

我國5G、IPv6規模部署、算力總規模等多項指標居全球前列,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作用凸顯;新一代行動通訊、人工智慧、量子通信等數字技術創新取得積極進展;數字經濟規模從2012年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50.2萬億元……這是《經濟參考報》記者從11月8日開幕的2023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上了解到的資訊。

與會人士表示,當前資訊技術創新引領社會變革,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進入發展快車道,數字經濟新技術正日益融入並深刻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釋放強勁增長動能。

烏鎮峰會開幕當天,一場匯聚15項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的發佈吸引全球目光。“知識增強大語言模型關鍵技術”“全光底座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成果”“4G/5G行動通訊共建共用關鍵技術創新與産業化”等多個領域創新成果脫穎而出。一項項前沿“黑科技”,展現了數字技術蓬勃的創新力量。

“數字技術是創新最活躍、最富活力的領域。”中國網路空間研究院副院長李穎新説。他同時表示,一年來,我國在新一代行動通訊、積體電路、基礎軟體、人工智慧、量子通信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特別是,近期以AI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慧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烏鎮峰會期間,多家企業紛紛在展示其大模型、AIGC的新成果。

“AI正由助力千行百業提質增效的輔助手段,升級成為支撐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AI’向‘AI+’轉變。”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説,根據有關權威機構預測,未來三年,在生産經營環節應用AI大模型的企業佔比將由目前的不到5%提高到80%以上。

從全球範圍看,數字技術發展駛入快車道。峰會期間發佈的《世界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3》指出,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逐漸成為大國關注焦點;資訊技術創新引領社會變革,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進入發展快車道,數字經濟成為發展強勁引擎,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增加。

隨著技術進步推動基礎設施形態演進,數字基礎設施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底座。峰會上發佈的資訊顯示,截至今年9月,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318.9萬個,千兆光網已具備覆蓋超過5億戶家庭的能力;“東數西算”工程從系統佈局進入全面建設階段,算力總規模達每秒1.97萬億億次浮點運算。

“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作用凸顯,我國5G、IPv6規模部署、算力總規模等多項指標居全球前列。”峰會上發佈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3》藍皮書稱。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創新消費場景,網路銷售表現搶眼,直播電商等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10.8萬億元,增長11.6%。

拼多多聯席CEO趙佳臻在峰會發言中舉例稱,圍繞讓老百姓感受到實惠和便捷,拼多多深度創新供應鏈,推出了“多多買菜”業務,建成了觸達鄉村的高效的農副産品流通網路和技術架構。“數字世界千變萬化、熱點很多,要實實在在地解決普通老百姓每天生活中的問題,給消費者更多實惠、更好服務。”趙佳臻説。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3》,數字經濟已成為影響全球資源分配、産業格局、國際分工的重要因素。展望下一步,中國數字經濟將逐步轉向深化應用、優化結構、普惠共用的高品質發展新階段。記者 郭倩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烏鎮時間”開啟 數字新技術釋放發展新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