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中醫藥系列專題片《秦藥》登陸中國網
為促進陜西省中醫藥傳承創新高品質發展,中醫藥系列專題片《秦藥》將於11月7日起正式登錄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官方微網志。
秦藥歷史悠久
陜西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自古就是國內中藥材重要的適生區,蘊藏了種類繁多、品係純正、綠色質優的中藥材資源,出産的中藥材就被稱為“秦藥”,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秦皮、秦艽、秦椒等中藥材被冠以秦字,充分表明秦地所産中藥材的知名度。陜西也是《全國道地藥材生産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佈局建設的重點道地中藥材産區。
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全面系統地總結先秦時期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的經驗,共記載藥物365種,並且按中藥的養命、養性、治病等3種功效歸併為上、中、下三品。這些藥物至今仍有200余種沿用不衰。進入盛世唐朝,蘇敬、長孫無忌等22名醫藥學家奉詔在長安編纂完成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新修本草》。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強調:“古之醫者,自解採取,陰幹、曝幹皆如法,用藥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體現了藥材生長地對藥材品質、藥材效用的重要性。到了明代,中藥資源開發利用和本草理論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本草品匯精要》收載藥物915種,明確記載道地藥材268種,《本草綱目》收載藥物則達到1892種。
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數據表明,陜西現有各類中藥材3291味,植物藥材2730味,佔全國藥材種類的30%以上。重點品種達到283種,佔全國的77.7%。丹參、天麻、絞股藍、黃精等7個品種通過國家GAP認證,商洛丹參、子洲黃芪、鎮坪黃連、太白貝母、鎮巴大黃等18個品種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産品認證。山茱萸、黃芩、酸棗仁、柴胡、沙苑子、元胡、天麻、杜仲、豬苓等中藥材國內市場佔有率在30%-70%,林麝養殖量已達3萬餘頭,所産麝香享有“秦香”之美譽,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90%以上。
此外,産于秦嶺的盤龍七、竹葉七等“太白七藥”及太白貝母、絞股藍等區域特色中草藥達100多味,藥理藥性及療效奇特,是國內獨有的野生中藥資源。陜西還盛産藥食同源中藥材。據《陜西通志》等記載,秦黨、秦歸、秦艽、杜仲、天麻、茯苓、山茱萸、太白參、太白貝母、麝香等中藥材為歷代皇室的“貢品”,大部分用於宮廷藥膳養生。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公佈的110種藥食同源品種中,陜西産黃芪、杜仲葉、山茱萸、西洋參、天麻、黃精、木瓜、酸棗仁等10余味中藥材位列其中。
“秦藥”品牌做強做優
近年來,陜西省把提升保障中藥材品質作為做強做優“秦藥”品牌的主要抓手,農業農村部門和林業部門聯動,建設種植養殖示範基地,引導中藥材産業規模化、規範化發展,從源頭上保障藥材品質及道地性,實現優質生産。截至目前,陜西省麝香産量已佔到全國市場份額的70%,寶雞柴胡、銅川和渭南黃芩、漢中天麻、商洛丹參等規範化種植面積均已達到10萬畝以上。
2020年,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省藥監局等8部門遴選發佈了包括大宗道地中藥材、區域特色中草藥和優勢中成藥在內的45個“秦藥”品種,確立了陜産優質中藥材、中成藥品牌形象。
長期以來,“秦藥”知名度、認可度、影響力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陜西中藥産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為此,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製作完成了秦藥系列專題片,介紹了3類“秦藥”歷史源淵、藥效藥性、特色優勢 、生産工藝等內容。本次播出的《秦藥》系列專題片共26集,由總序和《大宗道地中藥材》《區域特色中藥材》兩個系列單集構成。
該系列專題片旨在全方位展現陜西中醫藥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一批陜西中醫藥特色品牌。(韓琳 周金柱)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