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獼猴桃的“七十二變”

獼猴桃有個洋氣的名字,叫奇異果。但在“中國獼猴桃之鄉”周至,獼猴桃有個接地氣的俗稱:毛桃。

種了這麼多年,賣了這麼多年,小小“毛桃”,如何實現“奇異”變化,就像從石頭中蹦出來的毛猴,學會筋斗雲和七十二變,獲得如意金箍棒,煉成金剛不壞身,成為大鬧天宮、取得真經的“齊天大聖”?

千變萬化,不離其宗,就是一個“道”字。

在電商平臺上搜索“獼猴桃”,品牌繁多。不知道咋挑?那就看産地。只要是周至産的,那就是正宗的。

“現在獼猴桃有很多品牌,我們的思路就是要推‘周至獼猴桃’這個公用品牌,讓‘周至獼猴桃’成為品質的象徵、尺規。”這也是周至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在接受“前方+”記者採訪時反覆強調的。

獼猴桃是周至人的自豪。

地處秦嶺北麓的周至縣,不僅擁有全球最為豐富的野生獼猴桃種質資源,是獼猴桃良種的天然基因庫,還因為獨特的自然稟賦,是世界公認的獼猴桃最佳優生區。歷經40餘年發展,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43.2萬畝,年産鮮果55萬噸。中國60%的獼猴桃鮮果産自周至,80%的獼猴桃果幹産自周至。

但數量不代表一切,想要將獼猴桃這一“土特産”文章做大,必須要有標準、有品質、有規模,才能闖出好品牌,賣出好價錢,獲得大市場。

銷售旺季,“前方+”記者來到周至縣,發現很多售桃企業在包裝盒上印了一句宣傳語——“周至獼猴桃,香甜自有道。”

這‘道’是啥?答案之一就是標準化種植。

“現在的桃園不一樣了。”種桃30多年的老果農王軍明告訴記者,“要用有機肥,少噴藥,‘毛桃’熟不熟不是拿眼看,要檢測含糖量後用數據説話……咱老果農也得不停地學習。不然,守著過時的品種、用著散養的技術,賣不上價。”

在週一村獼猴桃示範園,土壤探測儀、小型氣象站等智慧化、數字化設施,讓泥土氣息中增加了很多“科技”味。“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生物防治、果園生草、果實套袋”等規範化栽培管理措施,使獼猴桃優果率達90%以上。

有了標準化管理和訂單農業,果園的桃子不再大小不一、酸甜不均,大家也不再為搶佔市場過早摘桃,帶來的變化是桃子大小均勻、酸甜度一致,品質實現了升級,價格自然就有了保障。

王軍明算了一筆賬,標準化種植後,桃子一斤能多賣3至8毛錢。他家8畝地,一年就能多賺1.6萬元。

目前,周至縣有“一村一品”獼猴桃示範村115個,建成縣級以上現代農業果業園區17個。10萬畝獼猴桃獲得綠色食品認證,1萬畝獼猴桃獲得歐盟良好農業操作規範認證,5600畝獼猴桃生産基地獲得有機食品認證……

這些都是走向更大國際市場的“背書”。

為打造“金字招牌”,周至還在育種上下功夫,培育秦美、啞特、翠香、華優、瑞玉等優質品種,引進海沃德、紅陽、徐香、金艷等優良品種,“翠香”“華優”“瑞玉”還搭上了“筋斗雲”——“實踐十號”科學試驗衛星,實施太空育種;今年2月,中國—紐西蘭獼猴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陜西中心在周至縣掛牌,將選育、推廣優質紅肉、黃肉獼猴桃新品種……

獼猴桃有了更多種微妙的酸甜口感,更多種勾人食欲的嬌嫩顏色。

小小“毛桃”,也終於從漫山遍野的散兵遊勇,成長為初具規模的“猴子軍團”。

種出來僅僅是第一步,後續存儲、運輸和加工銷售更是關鍵。

桃熟不等人。以往,果農賣桃,得跟時間賽跑。而現在,儲存、加工等産業鏈的完備,讓時間流速發生了神奇變化。鮮果不再受時間限制,實現了錯峰銷售。

“咱縣今年55萬噸産量,鮮果銷售10萬噸,深加工5萬噸,還有40萬噸要入庫貯藏,這樣可以延長貨價期,讓桃子能賣到來年春天。”周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斌帶記者來到了陜西楊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裡有千噸以上高檔氣調庫4座,工人正將一箱箱鮮果搬入庫中。

像這樣的千噸冷庫,周至還有42座,全縣冷庫總數已達2680座。

正繁忙生産的還有西安市聚仙食品有限公司。在這裡,獼猴桃變身果幹、果脯、果丁、果球……“我父親那代人就開始研發獼猴桃深加工産品。2002年,北京果脯非常暢銷,但全國還沒有把獼猴桃做成果脯的企業,父親就與陜師大專家一起研發獼猴桃果脯。”聚仙公司總經理李清峰説。

深加工才能提升“身價”。2013年,李清峰接管企業後,再次找到陜師大食品與營養學院專家,研發獼猴桃片、獼猴桃果漿等系列冷凍産品。

“産品做好後會迅速放置在-18℃的冷庫儲存,即使兩年後再解凍,食品中的營養成分還能保持90%到95%。這樣可以少加甚至不加添加劑,産品更保鮮、更健康。蛋糕店、烘焙店用的獼猴桃果幹,就是這種健康的冷凍産品。”

正是有了高品質産品,聚仙才能不斷擴大市場。2019年底,公司産品取得GAP認證,冷凍獼猴桃丁賣給美國一家咖啡企業,一年就賣了1200噸。目前,出口業務已佔全公司業務近3成,客戶涵蓋美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德國等16個國家。

以聚仙為代表的獼猴桃深加工企業,在周至有26家,年加工果幹、果膏、果酒、果醬、飲品、凍果等各類産品15萬噸,産值達18億元。

在經歷果品品質、儲運加工等“九九八十一難”後,走向市場才是要取得的“真經”。

要問周至獼猴桃的銷售網有多大,從馬斌列舉的一組數字可見端倪。

“咱周至全縣有69.9萬人,從事獼猴桃産業的就有30多萬人。全國每10個賣獼猴桃的就有6.5個是周至人。除了在全國開辦的20余家直營店,我們1000多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過萬家微商經營戶,讓‘毛桃’走向了全國、全球。”

10月23日晚上8點,在西安盛果佳電子商務公司打造的中國獼猴桃網運營服務中心內,主播王芳正在為顧客介紹徐香、翠香品種的不同特點。

“最近每天晚上8點直播到淩晨2點多,一天能賣2萬單左右,約合10萬多斤。”公司負責人陳博説。

算是首批“吃螃蟹的人”,陳博早在2004年就開辦網店銷售獼猴桃。“20年前,網銷只佔周至獼猴桃銷售額的5%,現在佔到了銷售總量的40%。”

不僅自己做直播,盛果佳還注重主播孵化。“咱農村有許多巧媳婦,做飯視頻很受粉絲歡迎,我們就教她們拍獼猴桃,視頻挂上産品連結,每個月賺取的佣金也不少。還有擅長種植的農戶,在分享獼猴桃種植技巧的同時,挂上周至獼猴桃種子、有機肥等連結,也是一筆可觀收入。”

通過運營,盛果佳將獼猴桃連結挂到了全國百餘位網紅的直播間。電商的迅猛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紙箱廠、快遞公司的發展,全職寶媽、閒散農戶有了家門口的工作,生活更有奔頭。

“我們正在籌備建立周至直播協會,已有60位種植戶積極報名參加。未來,協會將定期為大家系統培訓短視頻拍攝、直播帶貨技巧,讓周至電商直播更規範,銷售再上新臺階。”陳博説。

新時代,鄉村振興持續推進,市場需求不斷提升,想把獼猴桃這個老産業持續做大做強,就得有新變化。

獼猴桃有了新吃法。

“想吃的時候特別硬,吃不成。好不容易放軟了又容易壞,來不及吃。”多年來,很多賣獼猴桃的在教買桃的咋吃,而楊氏農業已經悄悄改變思路,“改變客戶”不如“改變自己”,聯合高校專家鑽研推出了“即食”獼猴桃,不僅解決了消費者的困擾,還能比普通桃子一斤多賣3元錢。

“別看這桃子硬硬的,削了皮就能吃,口感好,含糖量還會更高!”楊氏農業負責人楊選龍邊説邊削皮給大家品嘗。“即食桃子授粉後打營養素很重要,入了冷庫還要進行脫酸處理,對冷庫要求也高,成本會高一些。”

即食獼猴桃深受消費者喜愛,在一家生鮮連鎖店的銷量比傳統獼猴桃翻了12番,2022年還走向了北京冬奧會。今年截至10月2日記者採訪時,楊氏農業已售出即食獼猴桃300萬斤,還有不少經銷商追著他們要貨。

“即食獼猴桃正改變著消費者吃獼猴桃的習慣,今後一定會成為市場主流。”楊選龍很有信心地説。

新鮮血液在加入。

老果農在專家指導下學新技術,“新農人”的加入,更讓老産業有了新力量。

週一村村民王馳是出了名的“能折騰”。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回家“務農”,成立了公司,建起百畝獼猴桃基地,一年銷售額接近1000萬元,大夥誇他“把事情鬧大了”。

“我是學化學的,想研發一種生物質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每年這個時候桃子收完了,地就閒了,最近我在基地嘗試獼猴桃與玉米套種,要是能成功,模式可以全縣推廣。”

新的場景在開拓。

除了吃,獼猴桃還有別的用處。

記者在盛果佳直播間後臺的貨架上發現了“新玩意”:膳食補充劑、面膜及護膚品、酒水等獼猴桃深加工産品,略微遺憾的是,目前這些産品的經銷商來自紐西蘭、廣州、四川等地。

“被譽為‘VC之王’的獼猴桃,除了食用價值,其藥用、醫學、美容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市委黨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紀麗娟表示,西安的科教資源如果能嫁接在獼猴桃等農産品上,“短視頻可以拍成連續劇,小故事可以做成大文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獼猴桃銷售旺季剛過,石榴、柿餅、蘋果又接踵而至,可以預見,老陜的朋友圈,又要被賣貨刷屏了。

陜西是果業大省,無論是發展縣域經濟,還是果業産業鏈升級,若“打開腦洞”,獼猴桃的“七十二變”,在其他農産品上同樣適用。

只要找準了“道”,前方再多曲折終會抵達。而西安的“土特産”們,還可以有更多變化,擁有更大舞臺。(記者 拓玲 李欣怡)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獼猴桃的“七十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