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西安話劇院話劇《延水謠》在延安繼續上演

2023年11月4日,西安話劇院話劇《延水謠》在延安大劇院繼續上演。這也是西安話劇院繼話劇《路遙》《柳青》《共産黨宣言》之後第四部在延安大劇院演出的劇目。

話劇《延水謠》作為一個書寫抗日戰爭時期延安文藝工作者的群像大戲,人物眾多、點面結合、內涵豐實、氣勢磅薄,力圖多點多面地反映延安文藝精神,塑造文藝戰士們的光輝群像和時代風貌。

劇中以林逸萍與竺之奇、文慧心與范鐵峰、楊三妹與許翼飛三組人物在戰火硝煙中的成長變化為代表,借由“山頂上”下來的、“亭子間”出來的,以及普通百姓和戰士們樸素的審美觀念,將不同文藝理論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在故事情節的交流與碰撞中,彰顯出為何“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更合時宜,更適合中國國情,更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滋養出更豐富的文藝作品,同時也更加凸顯出社會主義文藝的作用與意義,為當今的文藝工作者們帶來啟示。

劇中用大量篇幅對不同藝術理念展開討論。比如藝術沙龍上關於表現中央蘇區戰鬥生活的《前沿》與表現個人命運沉浮的《秋夜》哪個更適合代表魯藝演出的討論;比如美術系學生沙茫給陜北老漢畫版畫時,陰影與陰陽臉的爭論;比如魯藝學生精心準備的經典歌劇、話劇不被百姓和戰士們喜歡,反而被陜北的民間秧歌搶走了觀眾;比如學員們在前線實習時,關於“藝術需要距離”的爭論;再比如竺之奇準備離開之前,關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作家的談話等等,都從時代需求、百姓偏好、藝術水準等各個緯度對文藝的意義與目的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從而引導出一個終極的話題:“文藝為誰服務?”“怎麼服務?”

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所説,這些在延安學習的文藝青年們的經歷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個階段:加入、深入、心入、魂入。從一開始的執著于大戲、洋戲,到後來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真正使他們心中有所轉變的是戰火和人民。就像林逸萍在竺之奇決定離開延安時所説:“當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無數的同胞在血淚中掙扎的時候,我不可能到一個遠離戰亂的地方去當一個純粹的只關注自己內心的作家。”“自從我到了前線,看到將士們為了民族的存亡捨生忘死,看到陳大川為了保護我們犧牲在眼前,我就發自內心地想歌頌他們,想竭盡所能地為他們做些事情。”

尤其是當《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的歌聲在“戰場”上響起時,許多觀眾都忍不住落下淚來,文藝的作用和力量也在這一刻彰顯無疑。

西安話劇院話劇《延水謠》在延安的演出圓滿結束。接下來,該劇還將先後在西安、溫州、寧波、遼陽、北京上演。(曲江新區供稿)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