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情緒疏導 連結公益資源 改善就醫體驗 醫務社工能為病患做什麼?
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務社工張道澤陪伴在肝移植患兒和家屬身邊,讓他們不再感到無助;在西羅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社工周嬌嬌幫助慢病患者走出低落狀態,各項指標日漸好轉。
為探索醫務社工發展模式,擴大醫務社工覆蓋面,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推出了45個醫務社工多元培育服務項目,涵蓋緩和醫療、慢病管理、器官移植、精神康復等多個領域。
情感支援
患者不再兩眼一抹黑
“欣欣,今天感覺怎麼樣?”週一上午,醫務社工張道澤來到位於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八層的肝膽胰中心,看望正在等待二次肝移植手術的欣欣。
這個16歲的小姑娘跟著父母從新疆喀什遠道而來,臉色蠟黃的她手上打著點滴,身體有些乏力,但看到張道澤過來,眼神還是一下子亮起來,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我們大老遠來看病,人生地不熟的,多虧有小張經常來看我們,前前後後幫了好多忙,真的很感激。”欣欣媽媽雖不善言辭,但還是努力表達著對張道澤的謝意。
“器官移植往往治療難度大、治療週期長,患者和家屬遇到的困難也比較多,因此是醫務社工的重點服務對象。特別是肝移植患兒,從患兒入院就開始介入,一直服務到出院以後,幫助孩子重新適應返校生活。”今年8月,欣欣一家剛來醫院,張道澤便主動趕來做了自我介紹。在徵得對方同意後,正式建立服務關係。
“按照醫院的政策,患兒可以領取到‘英雄能量包’,裏面有毛巾、洗漱物品、防滑拖鞋、治療報告資料收納袋等住院必需用品。”很快,張道澤又幫欣欣一家解決了食堂的就餐問題。
作為專業的醫務社工,張道澤要做的遠不止這些。通過評估和觀察,他發現欣欣情緒比較敏感,與父母的關係有些緊張。“對於肝移植患兒來説,長期與疾病做鬥爭,難免會對他們的心理産生影響。”每當父母提起上學的事,欣欣都會格外緊張,甚至大哭一場。
在一次查房中,張道澤看到母女倆因為一對一線上課程發生爭執,於是分別找兩人“話療”。“告訴欣欣為什麼媽媽希望她上課,也告訴媽媽需要根據孩子當前的身體和情緒狀況做出選擇。”在張道澤苦口婆心的勸導下,母女倆打開了心結,關係隨之緩和,欣欣的情緒也逐漸穩定下來。
“像欣欣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一些外地重病患者本身家庭條件就非常困難,文化水準又比較有限,來到醫院兩眼一抹黑,這種時候是非常脆弱的,有些甚至可能選擇放棄治療,導致病情延誤。”在社服部負責人張蕾看來,醫務社工恰恰可以搭建患者和醫療團隊之間的橋梁,讓患者看到希望,有勇氣面對疾病,進而配合治療。“器官移植患者的社會心理需求一般都比較強,但臨床醫護人員主要提供身體照護,情感上的照料和支援則由專業醫務社工來提供。”
連結資源
幫患者申請救助資金
除了精神壓力以外,器官移植患者和家屬往往還要面臨經濟上的沉重負擔。“醫院為兒童肝移植患者和家庭提供一系列幫扶政策,比如小兒親體肝移植、小兒劈離式肝移植患者移植手術當次醫療費全額減免,還提供上限5000元的生活補助,術後至18周歲還可以享受每年3600元的復查和健康管理費用。”為患兒和家屬介紹政策之餘,張道澤還會積極尋找社會上的優質公益項目,幫助他們申請公益救助資金。
“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幫他們去申請,盡可能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查房時,張道澤給欣欣帶去一份新苗助學公益項目申請審批表,手把手地教母女倆填寫相關資訊。審批通過後,欣欣可以在中學期間每年獲得2000元資助。將來考上大學的話,還可以一次性獲得8000元資助。
“親愛的清華(長庚)醫院的醫生們、社工哥哥,我現在在遊樂場裏,這是我手術前最大的願望,我已經把它實現了……”遊樂場裏,15歲的曉雨戴著卡通發箍,錄下一段視頻。
自從5歲那年患病造成肝損傷後,曉雨走上了長達10年的求醫路。今年4月,曉雨在媽媽的陪同下來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胰中心,準備接受肝移植手術。
“小姑娘剛來的時候性格內向,不太愛説話。”張道澤接觸後不久就發現,由於長期治病,曉雨幾乎沒怎麼上學,因此擔心自己就算病治好了,也不知道能幹什麼。張道澤想方設法幫助曉雨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幫她重新建立自信心。“我看到這個小姑娘很愛美,就鼓勵她以後開一個美粧工作室或者當設計師,還給她帶了一些材料,讓她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
每週,張道澤都會去看望曉雨兩三次。在聊天中,他得知曉雨一直遺憾自己沒能在遊樂場盡興玩過。於是,張道澤再次爭取社會資源,最終聯合手術團隊一同成功申報立項,在曉雨術後身體條件允許時,可以安排母女倆一同到上海遊玩,這讓曉雨對於即將到來的大手術不再恐懼,眼神也從一開始的暗淡無光變得充滿陽光。
接受了長達12小時的肝移植手術後,曉雨的術後各項指標在肝移植醫護團隊的照料下逐步好轉,最終順利出院。8月10日,曉雨期待已久的遊樂場之旅如願成行,她像其他孩子一樣拍下美美的照片。而她最想感謝的,正是時刻為自己著想的“社工哥哥”。
慢病康養
陪患者做好自我管理
隨著醫務社工不斷推廣和普及,越來越多社區醫院也有了醫務社工的身影。在西羅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社工周嬌嬌就成了不少慢病患者的“貼心人”。
“對於慢病患者來説,醫生診斷開藥並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很多時候還要靠患者的自我管理。情緒會影響睡眠、飲食,進而影響血壓、血糖。如果管理不好,就可能陷入惡性迴圈。”據西羅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蔡姍姍介紹,家庭醫生會通過觀察,推薦一些指標控制不理想的慢病患者到臨床心理科接受指導和幫助。從去年開始,中心引入專門的醫務社工,配合心理諮詢師一起為患者提供服務。
“臨床醫生每天都要面對大量患者,沒辦法做到更深入地了解患者各方面情況。”蔡姍姍談到,醫務社工有自己的專業方法,通過陪伴患者,取得患者信任,逐漸打開患者心扉,用一些非藥物治療的方法,讓患者情緒得到疏解,進而更積極地做好慢病管理。
68歲的李阿姨有著多年的高血壓、高血脂病史,幾乎每月都會來開藥。“之前醫生開完藥,回家有時候忘了吃,有時候心情煩,不想吃,血壓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家庭醫生看到她總是一臉愁容,覺得她情緒不太對,於是建議她來到臨床心理科。
“很長一段時間睡眠都特別差,有時候一整夜都睡不著,跟人説著話眼淚就不由自主往下流。”從去年12月開始,李阿姨成了醫務社工周嬌嬌的服務對象。周嬌嬌總是陪她聊天,聽她講講家裏的煩心事,幫著她開解疏導情緒。
“有小周這麼陪著,心裏覺得特別溫暖。跟她聊完感覺好很多,心裏沒那麼堵了,也開始知道關注自己的生活了。”在周嬌嬌的建議下,長期宅在家裏的李阿姨走進公園跳舞,還參加社區醫院組織的健康大講堂,並且在中醫科醫生的指導下,學會了刮痧、按摩。“過去,我一天到晚都沒有笑臉,見人也不愛説話,現在明顯笑得多了,也喜歡跟人聊天了,整個人變得陽光起來。”
更讓李阿姨覺得驚喜的是,自己的睡眠明顯改善,血壓和血脂等指標也終於降下來。“之前血壓動不動就150多,現在基本能控制在130,低密度脂蛋白也沒那麼高了,真的特別高興。”
作為周嬌嬌的搭檔,心理諮詢師張文嬌也倍感欣慰,“醫務社工不直接看病,但同樣有一套專業的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做好慢病管理。”(記者 宗媛媛)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提供情緒疏導 連結公益資源 改善就醫體驗 醫務社工能為病患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