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浙江余杭:小小竹笛富鄉村

青山掩映,茂林修竹。步入杭州市余杭區中泰街道紫荊村,隨處可見竹笛技藝展示,前來體驗做竹笛、吹竹笛的遊客絡繹不絕。

“杭州亞運會前後,許多中外遊客慕名而來,深度體驗竹笛製作和笛文化。”剛開張營業的“鳴聲竹笛體驗館”中,非遺傳承人丁小明正向遊客展示竹笛製作技藝。選材、定音、校音……一支竹笛,看似簡單,工藝卻十分考究,足足有72道工序。

丁小明已學習竹笛製作技藝30多年,是“中泰竹笛製作技藝”非遺項目的區級傳承人。他曾經在上海學習藝術,為了把制笛技藝發揚光大,回家辦了這個體驗館。村裏像丁小明一樣的手藝人還有很多,紫荊村依靠竹笛走出一條別有新意的鄉村振興之路。

過去,紫荊村並沒有製作竹笛的傳統,村民靠伐竹為生。域內有2.8萬畝苦竹,要麼當柴燒,要麼做紙漿,或者加工成帳竿、魚竿等,經濟效益不高。

破題要從40年前説起。當時,上海制笛名家周林生來到村裏採竹制笛,拉開了當地製作竹笛的序幕。此後,村辦企業風風火火地開辦起來,剛起步就拿到一筆外貿大訂單,消息一齣便引起了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關注。1987年,村裏決定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合作,把19名青年送出去學技術,再把行家裏手請回來教本領。紫荊村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竹笛産業快速崛起,還培養出一大批專業人才。

如今,村莊集聚160多家加工企業,形成了專業化分工體系。在紫荊村,不管産業如何發展,人們對竹笛製作的匠心追求與傳承始終不變。從成立合作社,到組建行業協會,大家抱團發展,定標準、精技藝,與12所音樂院校長期合作,引進制笛大師、演奏大師成立工作室。

村黨委書記鮑明遠告訴記者,當地成立了行業協會,打造“中泰竹笛”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提升産品競爭力。此外,依託竹笛夏令營、笛簫文化公益課堂、竹笛人才文化藝術交流周等活動,紫荊村廣邀專家,通過制笛與演藝互動,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藝術熏陶下,很多“笛二代”把音樂作為專業方向,回村投身竹笛行業的越來越多。從紫荊村走出去的黃毓,畢業于浙江音樂學院,成立了一家從事笛簫教育與演奏的公司。現在,像黃毓這樣回鄉創業的“笛二代”有20多名,他們有的專注制笛,有的聚焦電商,有的開發文創産品,使竹笛業態越來越豐富。

今年以來,村裏建成了中泰竹笛展示館、竹音齋、竹音廣場、百樂集、紫荊書院等基礎配套設施,推出集産、學、研、遊于一體的路線,累計接待遊客4.6萬人次。目前,紫荊村年産銷竹笛逾450萬支,年銷售額約3.5億元,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逾5萬元。

不久前,村裏啟動共富工坊建設,由村黨委發起建立竹笛行業協會黨支部,組織200多家竹笛加工企業(戶)成立了4個工坊片區黨小組,梳理出政策、供給需求、資源和閒散勞動力等“四張清單”,每週定期發佈臨時性用工需求,帶動8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為適應直播電商發展,培訓直播“新農人”,紫荊村在共富工坊內引入專業機構和團隊,指導當地農戶開展市場化專業運營,定期直播展示竹笛知識和技藝,並設立紫荊學堂,講授竹笛演奏、直播培訓等課程。

“立足特色産業,圍繞‘種竹、做笛、賣笛、演笛’,紫荊村不僅成為竹笛生産中心,更成為竹笛創新研發中心、笛文化傳播中心。”余杭區中泰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小平説。(記者 陸健)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 劉松

(原標題:浙江余杭:小小竹笛富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