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寧夏:騰格裏打造治沙“升級版”

乘坐包蘭鐵路列車穿越騰格裏沙漠,但見寬闊的林帶隨著沙丘連綿起伏。樹林外側高低錯落的一片片草方格沙障內,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頑強生長,放眼望去,更新的草方格向沙漠深處延伸再延伸……這裡是寧夏中衛,舉世聞名的“治沙魔方”麥草方格,60多年前就在這裡誕生。

老一輩治沙人的這一發明能成功固沙,但風吹日曬風化嚴重,生命週期只有3年,反覆扎設則成本過高……

“現在,‘治沙魔方’有了‘升級版’,草方格再也不用人工來軋了!”當地人這樣告訴記者。

在中衛沙坡頭,記者看到,機械造草方格正取代過去的人工編草方格,工人們用機器將麥草編成刷狀,像鋪雞毛撣子一樣直接鋪到沙地上……這款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發的“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可工業化生産。該裝置的工作效率比過去人工扎草方格提高了60%,使用壽命也由3年延長至6年。

2022年以來,中衛市西郊林場開始探索在平緩的沙地上用機械軋製草方格。林場團隊研發的“軋草車”由手扶車頭和代替輪胎的兩片圓形軋草刀組成,只要在沙地上平鋪兩行麥草,工人推車而過,麥草便被整齊地軋進沙地裏,大大節省了人力。

“寸草遮丈風”,用草方格將沙丘固定住後,就可以栽種檸條、花棒、楊柴等耐旱植物了。然而,要想在沙區播綠,談何容易!沙地的幹沙層厚達30釐米,過去用鐵鍬植樹栽種得淺,樹苗根莖很難吸收到土壤深層的水分,加之受不住七八月份的高溫炙烤,很快就乾枯而死。

現在,沙區的植樹工人幾乎人手一把“幹”字形鐵制植苗工具,可大大提高造林效率和苗木成活率。這一“造林神器”,是西郊林場場長唐希明用木棍“拄”出來的。

“有一天,幹活累得實在走不動,就順手找了根木棍拄著,沒想到這一拄,竟然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唐希明解釋,“棍子在沙漠裏扎出的一個個洞,啟發我設計出這種‘幹’字形鐵制植苗工具。使用時,將工具底端的卡口卡住樹苗根系,雙手扶好後拿腳一踩,直接把苗木根系送入45至50釐米深的濕沙層,幾秒鐘就能栽好一棵樹,不用額外澆水。”

辦法雖“土”,成效可不小。“‘造林神器’使苗木的栽種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造林效率提高了1倍。”唐希明説。現在,這個工具被命名為“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並在當地被大面積推廣使用。

“治沙的終極目標是把‘沙’變成‘土’,形成珍貴的‘沙漠皮膚’——生物土壤結皮。當前,人工生物土壤結皮技術,即通過在沙面接種藍藻、地衣、蘚類等隱花植物促進生物土壤結皮形成,正成為我國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前沿探索和有效的生物策略之一。”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站長張志山告訴記者。

在中衛市境內烏瑪高速公路一側,長1000米、寬100米左右的區域呈現出與周邊黃沙截然不同的灰綠色,這片人工藍藻結皮示範區蘊含著科技工作者20多年的心血。

“生物土壤結皮對沙面固定、沙化土地功能恢復、荒漠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維持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生物土壤結皮天然形成至少需要10年,而人工培養可以加快進度,一年多甚至半年時間就可以形成。”張志山介紹,人工生物土壤結皮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即將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未來,這項技術的産業化將革新我國沙化土地治理技術體系,為我國加快荒漠化治理進程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徑。”(記者 張蕾)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寧夏:騰格裏打造治沙“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