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巴渝文脈 鋪展長江美麗畫卷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千百年來,巴渝人民與長江互相依賴、和諧共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和獨具特色的人文精神。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寫入中國共産黨重慶市第六次代表大會報告,作為深入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重點舉措,決心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成為品牌樣板。
強化資源普查
長江穿巴蜀、越雲貴、過荊楚、入江南,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翻滾著、流淌著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
長江橫貫重慶全境,流程達691公里,佔全線的10.9%。重慶全域8.24萬平方公里,均屬長江流域地區。特別是長江三峽,為長江標誌性河段,是我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亞洲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距今約204萬年的“巫山人”的發現,揭開了三峽地區乃至中國、亞洲人類的“神秘面紗”。
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幸軍介紹,重慶市級有關部門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文旅資源做了全面梳理,明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範圍為重慶市全域。系統梳理全市世界文化遺産、世界自然遺産、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等品牌資源330項。
長江重慶段地理風貌獨特,文化和旅遊正深度融合發展,現有世界文化遺産1處、世界自然遺産3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3個、傳統村落110個、國家工業遺産5處。
此外,三峽是萬里長江從高山到平原的分界線,有重要文化資源124處、核心旅遊資源246個,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乘遊輪遊覽的內河大峽谷。
推動保護建設
為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重慶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組建重慶市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完成重慶長江流域文物資源專項調查,並於2022年4月啟動規劃編制。
“長江橫貫重慶全境,重慶在長江流域中居於東傳西遞、南北溝通的重要位置。重慶三峽地區開展了為期10年的三峽文物保護工程,以及十多年的三峽後續文物保護工程,當地搶救、保護、展示文物經驗在長江流域頗具代表性。重慶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條件具備、價值足夠。”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説。
2022年12月,重慶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十大重點項目建設,分別為長江三峽(重慶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改擴建、長江詩詞數字化及應用傳播工程、長江水文水電遺産保護利用工程、重慶長江古人類文化公園、釣魚城國家大遺址保護展示、巴文化考古遺址公園、長江江心島鏈(重慶廣陽島)文化生態建設、《長江圖志》項目、“長江杯”自然筆記大賽。
“重慶建立了三峽人文歷史新坐標,實施涪陵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雲陽張飛廟搬遷保護、忠縣石寶寨保護等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建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忠州博物館、巫山博物館等綜合性公共博物館17座。”幸軍介紹,重慶還創新文物工作體制機制,建成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峽文物修復中心、三峽數字博物館等重大文物科技項目,提升了文物科技保護水準。實施“先規劃、後實施”等文物管理制度,推動文物保護工程步入規範化、制度化管理軌道。
促進文旅融合
在堅持保護長江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同時,重慶還積極發展文旅産業,生動呈現長江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綜合可持續發展。
萬州區是一座文化名城、英雄之城、移民之城,也是長江文化資源的富集區。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館長岳宗英介紹,萬州深入挖掘和研究闡釋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摸清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構建的資源基底,創新公園建設工作機制,佈局天生城大遺址公園、三峽水電工業公園、三峽文化園等一批重大項目。
以天生城為例,作為為數不多的位於城市核心區的古代戰爭遺址,天生城具備得天獨厚的文化旅遊區位優勢。依託天生城大遺址公園項目,萬州正在加快建設天生城考古遺址公園。“一個集考古研究、文物保護、遺址展示、遊覽休憩等功能于一體,環境優美、風貌古樸、基礎設施完善、服務配套齊備的考古遺址公園正逐漸形成。”岳宗英説。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北長江之中,是一道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鶴群集而得名。古人以石梁為載體,以石魚為水標,鐫刻文字,記載了長江1200餘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因此,白鶴梁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蓄水,白鶴梁常年處於穩定的水下環境中,不再因水位消落而季節性露出。為了保護和利用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産,當地經過10年論證比選,最終採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的“無壓容器”原理方案,對題刻進行原址、原貌、原環境保護,建成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水下遺址類博物館。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負責人介紹,通過水下保護體、交通及參觀廊道、地面陳列館3個部分的綜合構建,實現了白鶴梁題刻在長江水下40米原址原貌原環境的保護和展示。觀眾能夠以非潛水的方式,近距離觀賞處於長江江底的白鶴梁題刻,獲得穿越水下時空的全新體驗。同時,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是中國從單一的水下考古走向全方位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的典型案例,這種保護方式的成功落地,使同類文化遺産保護成為可能。
幸軍表示,重慶將加快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實施方案和建設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按照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大功能區,重點規劃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五大基礎工程。(陳潛)
來源:中國旅遊報 責任編輯: 劉松
(原標題:傳承巴渝文脈 鋪展長江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