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業態激活貴州文旅動能
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境內,有一顆遺落在人間的“綠寶石”——荔波小七孔風景區。因在響水河上橫跨著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橋,“小七孔風景區”由此得名。水流潺潺的翠谷瀑布、通透翠綠的臥龍潭、“仙氣”瀰漫的小七孔古橋……集山、水、林、洞、湖、瀑、石、潭等多種景觀于一體的自然美景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前來。
作為世界自然遺産地“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小七孔風景區于2017年開始實施提質擴容項目,不僅硬體設施實現“脫胎換骨”,規劃及修繕也有較大改善。2018年,景區又深入實施交通、衛生、服務、安全“四個網格化”管理模式,全方位提升綜合管理服務水準,單日最大承載量可達7萬人左右。
“現在景區每天平均接待遊客約1.2萬人,國慶假期期間,日接待量更是達到6.8萬人。這不僅得益於近年來景區不斷改造升級,貴南高鐵的開通也為景區帶來更多遊客。”景區講解員猶冰涵説道,自今年8月8日貴南高鐵貴陽至荔波段開通以來,客流量明顯加大,景區專門提供高鐵接站、線路定制等配套服務。
在距小七孔景區約5公里處,有一座被譽為“原始社會遺存的活化石”的村落——瑤山古寨。
讓記者印象深刻的,便是古寨門口通往村史館的那條小徑。人們坐在路邊,有身著“瑤王印”服飾的繡娘在刺繡、紡紗,有身穿繡著5條紅色花紋白褲的男子在遛鳥、竹編,大家各盡其職。順著小徑一直走,還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自然村寨。歷史古建築“禾倉”用四柱支撐,上層墊以木板,下面可以儲糧,四週則用竹篾編成一個圓柱體,成片排列,構成村寨獨特的風景。
“作為白褲瑤聚居村落,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不斷豐富著瑤山古寨旅遊業態,古寨成為推動鄉村旅遊振興的模範樣本。”貴州荔波瑤山古寨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鵬博説道,近年來,瑤山古寨不斷探索瑤族文化,通過“旅遊+民族文化”,努力打造美麗鄉村新格局。
這幾年,村寨通過創建扶貧車間、陀螺協會、服飾協會等平臺,為瑤族群眾製作的民族手工藝品尋找銷路,促進當地群眾增收。通過“協會+群眾”模式,村寨內已建成瑤繡、陀螺、陶藝等扶貧車間24間,帶動周邊275戶的360余名群眾從事瑤繡、紡紗、手工藝品加工製作等旅遊産業。
“文旅結合模式使瑤山村變成了非遺景區,但瑤山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並沒有改變,傳承非遺文化的使命也不會改變。遊客們可以體驗打陀螺、做竹編、制瑤陶等非遺項目,真正實現了非遺進景區。”貴州荔波瑤山古寨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蒙遠碧説,“接下來,景區將持續優化旅遊産業結構,滿足遊客多元需求。”
貴州有山奇、水秀、石美、洞異的喀斯特風光和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情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富集。這幾年,萬橋飛架也成為貴州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一座座橋梁,不僅改善了交通格局,也成為旅遊資源。
在貴州省平塘縣境內東北角約25公里處的槽渡河河谷上空,橫跨著平塘特大橋。這是世界最高的混凝土橋。向橋面望去,藍白相間的大橋穿雲撥霧,因此得名“天空之橋”。
今天的天空之橋不僅是貴州極為重要的交通樞紐要道,也是當地的網紅景點。站在棧道眺望,四週山間美景可盡收眼底。貴州省交通運輸廳黨委委員、副廳長、總規劃師馮偉介紹,天空之橋觀光服務區是貴州首個“橋旅融合”服務區,將高橋與山地旅遊相結合,並配套臨崖觀景酒店、特色民宿等設施,為遊客打造“一站式”服務。
貴州省交通廳的統計數據顯示,自天空之橋于2020年10月運營以來,接待遊客291萬人次,營業收入達6642萬元,綜合效益正日益凸顯。
貴州橋梁是有形之橋,連接山川河流,更是無形之橋,串起內外交流。橋梁于貴州,正成為其新的文化符號。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特色優勢産品的不斷供給造就了貴州多彩的風景,為貴州旅遊産業發展持續賦能。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貴州全省旅遊人次、收入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準,第三季度和中秋、國慶黃金周已大幅超過2019年水準。(記者 劉暢 張可 吳秉澤)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多業態激活貴州文旅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