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換季卒中” 腦卒中早診早治是關鍵
當前,卒中已成為威脅我國國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卒中,又稱腦卒中,俗稱“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引起缺血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和經濟負擔高的“五高”特點。
專家提示,秋冬季節交替,需謹防“換季卒中”。腦卒中早診早治是關鍵,我們要以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為四大“健康基石”,定期進行腦卒中危險因素篩查,定期體檢,一旦出現卒中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救助。
謹防“換季卒中”
警惕年輕化趨勢
秋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寒冷刺激容易導致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增高,易導致血流受阻,甚至可能增加血管破裂出血的風險,從而誘發腦卒中等疾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宋玨嫻表示,腦卒中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
一般來説,腦卒中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可導致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吞咽困難、認知障礙、精神抑鬱等,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影響生活品質。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3)》顯示,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腦卒中現患人數達1242萬。
事實上,卒中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是卒中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屬,近年來,我國卒中的發病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30多歲的青年出現卒中的情況屢見不鮮。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副主任醫師王晶表示,一方面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患病年齡前移;另一方面,部分年輕人生活方式不規律,如熬夜、長時間伏案工作、運動時間少,再加上可能會忽略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這些都可能是年輕人發生腦卒中的隱患。
專家提示,正值秋冬季節交替,冷空氣逐漸活躍,早晚氣溫變化大,要謹防“換季卒中”。包括血管彈性較差的老年人在內的高危人群,要注意發生腦卒中前身體發出的一些預警信號,如突發頭暈嘔吐、出現語言障礙、單側肢體功能障礙、過度嗜睡等。
牢記識別口訣
早診早治是關鍵
“發生腦卒中後,每分鍾大約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宋玨嫻説,不同的臨床症狀,黃金救治時間也略有不同。總體來看,如果患者在發病的4.5小時至6小時之內得到規範治療,往往都會有更大的康復空間。
專家表示,及時發現腦卒中的早期症狀尤為重要,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效果也就越好。如果及時發現腦卒中徵兆,抓緊搶救時機,絕大多數的腦卒中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
“中風120”“BE FAST”等常用口訣可以幫助早期識別卒中症狀。以“BE FAST”口訣為例,口訣中提到5個症狀,即難平衡(Balance)、看不清(Eyes)、臉不正(Face)、臂不平(Arms)、語不靈(Speech),以及強調時間(Time)的重要性。“若突發其中一種或多種表現,即提示可能為腦卒中,應將疑似患者立即送至醫院或撥打120急救電話尋求幫助。”宋玨嫻説。
此外,登錄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發佈的“卒中地圖”小程式,能夠幫助找到距離最近的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卒中中心醫院,可以立刻進入卒中急救綠色通道,幫助患者及時得到救治,減少卒中致死致殘等情況的發生。
專家表示,最容易忽視的就是醒後卒中,患者入睡時正常,但醒後出現卒中症狀。由於醒後卒中多發生在睡眠狀態下,很難被及時發現,而且發病時間不確切,容易錯失救治的時間窗。需要強調的是,一旦出現卒中症狀,不要等待症狀自行消失,應立即尋求醫療救助,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卒中可防可治
避開防治常見誤區
在宋玨嫻看來,“輸液防中風”是腦卒中防治常見誤區之一。她強調,千萬不能定期輸一些“活血藥”來預防中風。因為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可出現相似表現,但治療方案完全不同,“活血藥”可能加重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病情。
全國名中醫、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寶貴表示,“病見好就不用服藥了”的觀點也需警惕。腦卒中復發率高且容易出現各種後遺症,尤其高風險人群更應堅持服藥。即使患者語言、運動等功能都恢復了,但實際上,其血管堵塞的情況可能還存在。因此,患者應及時復查,遵從醫囑堅持服藥,同時還應儘早開展康復治療。“腦卒中後康復治療也需趁早,如果超過1年再進行康復治療,各種功能恢復的效果將有所降低。”他説。
專家還提示,“年輕人不會卒中”“‘神藥’預防中風”等觀點均不可取,需要引起重視。
“經過救治的卒中患者中約有80%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他們需要家庭、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包容。”陳寶貴表示,腦卒中可防可治,我們要提升以預防為主的健康意識,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鍛鍊、防止過度勞累、注意天氣變化、保持情緒平穩,定期做好篩查,定期體檢,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記者 鄧婕)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謹防“換季卒中” 腦卒中早診早治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