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擦亮雲岡“新名片”
廢棄水泥管道建造的蝸牛公寓、用煤場遺存菜窖改造的休閒會所、用廢舊混凝土棄塊拼接成的景觀墻……位於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景區內的一處新景觀——東山菩提藝術區,給北京建築學院建築師、畫家張波和張清帆夫婦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是我們第三次參觀雲岡石窟,這次看到了東山菩提藝術區,感到非常震撼。”張波感慨道,很難想像景區內精美奇特的藝術景觀都是用各種廢棄物改造而成的。“一邊是世界文化遺産,另一邊是城市文明記憶。歷史上形成的石窟文化和現代化城市發展在這裡交融、對話。”張波説。
開創公共環境藝術創作新模式
雲岡石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窟區內形態各異的佛像多達5.9萬餘尊,通往窟區的雲岡峪沿線,還有眾多文化遺存,如青磁窯、鹿野苑、吳官屯等小型石窟,以及成片成線的城堡、烽燧、墓葬,構成了全國少有的文物旅遊資源帶,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産,2008年至2010年,山西省大同市委市政府統籌擘畫對雲岡石窟景區進行為期3年的綜合治理。雲岡景區的東山,曾經是一個荒廢的村莊和垃圾堆放點,經過治理後形成了一片面積達600畝的空曠地。
新擴建後的景區裏裝什麼?如何在景區建設和文化景觀營造中,把歷史見證與城市文明發展記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雲岡研究院院長張焯和他的團隊成員開始了探索。
事實上,隨著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工業産業的日新月異、群眾生活水準日益提升,大量廢舊物品被丟棄後,不僅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還耗佔土地。
“世界上沒有廢料,只要使用得當,都可變廢為寶”。張焯提出,把淘汰下來的廢舊物品運往雲岡石窟裝飾景區,在東山上開創全新的公共環境藝術創作模式。
廢舊物品變成景區獨特景觀
山西大同是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這裡工業産業淘汰下來的廢舊設備、城市建設替換下來的廢舊設施、群眾生活丟棄下來的廢舊物品,在張焯眼裏都是“寶貝”。
從民間收集來的“老物件”,如華表、碾盤、開工石以及從城建和企業中收集來的舊水泥管、煤礦挖掘機……經過整理修葺,成為景區改造中獨樹一幟的人文景致和藝術呈現,為大同的歷史文明,留下了永恒的發展記憶。
在東山菩提藝術區,利用碾盤、碌碡、碑頭等舊石刻和礦山廢機具打造的景觀藝術作品有數百件;雲岡“煤改電”後廢棄的鍋爐房被創新改造為雲岡圖書館並面向社會開放;廢棄水泥塊和各種舊磚塊、舊石雕,構成了雲岡文保大樓圍墻。
其中,由城市廢舊地下排水管等材料打造成的一排排蝸牛公寓格外引人注目。據了解,蝸牛公寓頂棚上一個個圓形玻璃窗,是用篩煤設備改造成的,鋪設有太陽能發電板,在電力自給自足的同時還可向景區供電。蝸牛公寓聯排房間均是由廢棄管道改造成的,大廳內有會客廳、洗漱池、公廁等設施,地下則將原有礦山廢棄菜窖改造成放映室、酒吧、餐廳等。
構築“大雲岡”框架
近年來,山西不斷加強雲岡石窟保護與研究,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底蘊,推動雲岡學拓展文化影響力,讓人們在“活”起來的文物中體會文化力量,築牢文化自信根基。
2021年2月,雲岡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在傳承與保護雲岡文物、挖掘與弘揚其文化內涵、豐富與完善雲岡大景區的過程中,張焯逐漸構築了—個“大雲岡”框架。
“雲岡不是歷史萎縮的狹小空間,也不是現有2.3平方公里的場地,更應包含這片土地上的遺存。”張焯介紹,目前雲岡正在形成平行景區——西側是世界文化遺産,東側是城市文明記憶。
“雲岡石窟是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而‘大雲岡’是個大概念,要以雲岡石窟這個知名旅遊品牌為中心帶動一片景區的發展。”張焯説。
除此以外,雲岡研究院還將聯合朔州右玉西口文化、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依託雲岡峪沿線石窟、古堡、烽燧、窯址等文化遺存和近現代的煤礦、鐵路等工業文明以及連續成線的古村落,構成一條歷史文化旅遊帶,聯合發力,建設中國北方特色邊塞文化長廊。
一個集文化與文明、歷史與現代、傳承與發展為一體的“大雲岡”景區,正在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機與活力。(通訊員 馬靜波 記者 韓榮)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山西大同:擦亮雲岡“新名片”)